logo - 刷刷题
下载APP
【简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朱竹君先生传姚 鼐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珪,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以过降级,复为编修。  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集之道甚备。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为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其后督福建学政,逾年,上使其弟珪代之,归数月,遂卒。  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知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备,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曰: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余,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极其才。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先生暮年,宾客转胜,入其门者,皆与交密,然亦劳矣。余南归数年,闻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当其使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幽险皆至。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 人非生而知之者 B.会上下诏求遗书 迁客人,多会于此 C.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D.所欲著书皆未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与“以过降级,复为编修”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B.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D.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朱筠“宽厚待人”和“生性耿介”的一组是 ( ) A.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 而博学强识不衰 B.与文正固争执 去而人爱思之 C.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 所欲言者无不尽 D.与言论若同辈 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在二十多岁时就认识了朱竹君,并在一起慷慨谈论。他认为朱竹君不幸早逝,一是过于喜欢喝酒,二是朋友众多,交往甚密而导致过度劳累。 B.朱竹君年轻时就以善于写文章而闻名,考中进士后先后担任过编修、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安徽学政和福建学政等官职。C.朱竹君建议开局搜寻古籍,得到军机处大臣刘文正、于文襄的大力支持,朝廷因此开设四库全书馆,朱竹君也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编撰。 D.文末提到朱筠当年“游山水”的情景,但是题名虽在而先生已经不在的现实,令作者无限感伤惆怅!全文于此戛然而止,意韵无穷,充分体现出作者对朱筠的缅怀之情。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
刷刷题刷刷变学霸
举一反三

【单选题】对“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的翻译,正确的是( )。

A.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和有知识的,长期下来能没有疑惑?人有了疑惑问题而又不向老师求救,那些成为疑惑的问题,就始终得不到解决了。
B.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和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人有了疑惑问题而又不向老师求救,那些成为疑惑的问题,就始终得不到解决了。
C.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和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人有了疑惑问题而又不向老师求救,那他就成为疑惑的人了,就始终得不到解决了。
D.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和有知识的,长期下来能没有疑惑?人有了疑惑问题而又不向老师求救,那些成为疑惑的问题,人到临终前都得不到解决了。

【单选题】儒家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在《劝学》中写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主要表明

A.
人的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B.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D.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