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王室的衰弱,“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 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分封制逐渐 为郡县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 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也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公布 实行,并不断地完善起来。 ——摘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 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于隋唐,皆属门第 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州族入主, 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 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摘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三: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 在南北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 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阱,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雇佣租赁)。 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 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 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 不穑”之民。从“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 社会大流动的一种结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1)阅读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角度谈谈你对“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认识。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明代社会流动的特点,以及引起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 (10分)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