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刷刷题
下载APP
【简答题】

材料 1 孔子在《论语》中说: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进而指出: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吴亦为之 ” 等。该论述体现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获取财富是人之本性,并不是只要仁义而不要利欲, “ 义 ” 和 “ 利 ” 并不冲突 ; 二是财富的正义性,财富的获取必须有正当合法的途径,符合 “ 义 ” 的原则,先 “ 义 ” 而后 “ 利 ” 。孟子说: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进一步阐述了利欲与仁义的关系,认为君子即使在财富缺乏的情况下,依然要恪守礼法,坚持仁义。 春秋以降,在先秦大儒义利观的基础上,后事诸贤不断深入阐释义利关系,从董仲舒的 “ 正谊明道 ” 学说到宋明理学的 “ 存理去欲 ” 思想,不仅进一步传承与发扬了先秦儒家思想,而且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对待财富的思维理念与行为方式。后世越千年,虽然在儒家 “ 重义轻利 ” 思想外, “ 利先于义 ”“ 以利促义 ” 等主张亦在不同时期一度盛行,但始终未能撼动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以 “ 重义轻利 ” 为主导的中国传统财富观,历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饱含着中国特殊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底蕴,闪耀着中国哲学智慧的光芒。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理解中国传统财富观,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对构建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新型财富观具有重大意义和积极作用。 材料 2 在第十二届财富全球论坛召开前夕,某著名财经杂志特别发起 “ 中国人财富观大调查, ” 针对财富的本质属性、获取方法及人们的消费观念等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在 “ 你怎么看待财富 ” 的选项下,有 65% 的人认为 “ 财富有原罪,只有品德败坏的人才可能巨富。 ” 这样的结果似乎是对 “ 为富不仁 ” 理念的延续,也切合当今社会上某些人的仇富心理。在这里富人被打上了 “ 不仁 ” 的标签。此外,还有 35% 的人认为, “ 财富是有原德的,任何财富都是道德的产物,是有了好的原因才导致结果。 ‘ 财富的原罪 ’ 的说法,是混淆了财富和富人两个不同的概念。 ” 调查显示,有接近九成的网友认为,通过 “ 自己去努力创造 ” 获得财富更幸福。只有极少数人认为通过 “ 合法分配他人的财富 ” 和 “ 接受富人的捐款 ” 更幸福。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人们的致富观比较一致,能够认识到财富应通过创造获得,道德地占有自己创造的财富才会体验到创造的和做人的骄傲。 值得注意的是,在 “ 企业家能否完全拥有自己创造的财富 ” 这个基于 “ 为富不仁 ” 理念而设置的问题中,近一半的人认为 “ 可以,他不创造的话这财富就不存在,没有伤害任何人。 ” 将 “ 富 ” 和 “ 仁 ” 脱钩。认为 “ 仁 ” 不是 “ 富 ” 的标配,不再是 “ 富 ” 的义务,不能成为谴责 “ 富 ” 的理由。 调查还显示,有 52% 的人表示最欣赏 “ 创造财富的人 ”;31% 的人认为自己更欣赏 “ 把自己创造的财富捐给别人的人 ” 。关于财富的使用,有 16.7% 的网友选择 “ 投身慈善事业,回报社会的企业家行为更有道德 ”; 更有 83.3% 的网友要把赚来的钱 “ 继续投资,创造更大财富。 ” 由此可见,不把财富直接送给穷人,而是授人以渔,通过给穷人提供自食其力的就业机会而让其体验自己创造财富的快乐的理念已经十分明晰。 题目 根据给定资料 1 、 2 ,概述财富观的三个主要内涵,并简要说明中国传统财富观与现代财富观的不同。 (20 分 ) 要求:内容全面,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不超过 250 字。

举报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
刷刷题刷刷变学霸
举一反三

【单选题】下列对《论语》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1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1终食:吃顿饭的工夫。2造次:紧迫,仓促,急迫。

A.
这一章孔子论述了“仁”于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它是人须臾不可离的原则和标准。
B.
一个有仁德修养的人,对贫贱也是不喜欢的,可是要用正当的方法致富,取得功名与地位,而不能走歪门邪道。
C.
“仁”是人的主导思想,离开了仁,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也不能成为君子,不能成为值得人们尊敬的对象。
D.
人们必须正确把握“仁”,以“仁”作为操守。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

【单选题】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1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选自《论语·里仁》) 【注】1终食:吃顿饭的工夫。2造次:紧迫,仓促,急迫。 下列各项中,对《论语》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这一章中,论述了孔子追求仁德的自我修养及其重要性,说明仁是取舍一切的标准,是人须臾不可离的道德。
B.
一个有仁德修养的人,对贫贱也是不喜欢的,可是要用正当的方法致富,取得功名与地位,慢慢摆脱贫贱,而不能走歪门邪道。
C.
仁是人的主宰,是人们的主导思想,离开了仁,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也达不到仁的最高境界。
D.
人们必须正确把握仁,以仁作为操守。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