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刷刷题
下载APP
【简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鲁迅眼中的怪人 余世存 ⑴苏曼殊是清末民初的活跃人物。他是作家、翻译家、诗人、革命家、和尚、艺术家……他身世不幸,谋生能力极弱,却跻身于时代的弄潮儿之列,跟革命者们交往,自己也算是追求变革的仁人志士。他敢于玩命,称其“率真”;但跟那些玩命而修成正果的人物相比,在苏曼殊身上,难以看到人生的健全成绩,他是长不大的孩子,对人对事不免任性。他在世上只活了34年,他的天才跟他的短命形成了最经典的反差。 ⑵1905年,苏曼殊受聘于南京陆军小学。第二年,他回到长沙,住进庙里,同时在明德学堂讲课,学生中有后来出名的陈果夫。苏曼殊这个21岁的年轻人,行踪不定,浅尝辄止。仅3个月,他又赶往安徽,到南京、上海,随后与陈独秀一起东渡日本,然后又很快回国。1907年元旦后,他到日本跟章太炎同住,折腾几个月后回上海,11月又回日本。鲁迅曾感慨道:“我的朋友中有一个古怪的人,一有了钱就喝酒用光,没有了钱就到寺里老老实实过活。” ⑶苏曼殊似乎没有定性,任意西东,匆匆地来,匆匆地去。他的生活就是写作、画画、访友……他翻译了《梵文典》、《拜伦诗选》等作品,还用英语写成《潮音自序》。其中《拜伦诗选》的翻译堪称一绝。 ⑷苏曼殊言行怪诞。有论者说:“他时而楚楚长衫,设坛讲学,以人师的身份化育学子;他时而西装革履,风度翩翩,以诗人才子的仪态现身诗坛歌榭;他时而激昂慷慨,奋勇振臂,以天下为己任,欲誓死一搏;他时而袈裟披身,青灯黄卷,万念俱灭,潜心向佛。” ⑸他的怪诞其实是种孩子气。他贪吃,对美食不加节制,据说曾把自己的金牙敲下来换糖吃,有“糖僧”之称。他的饮食习惯极为任性。有一次,著名诗人、革命者,也是苏曼殊好友的陈去病买回一包栗子,和苏曼殊一起吃。吃完后,陈去病休息了,苏曼殊又买了一包回来。陈去病劝他少吃,他根本不当一回事,结果,肚子胀得不行,一直呻吟到第二天天亮。还有一次,诗人柳亚子送他20个芋头饼,他一顿吃下去,肚子痛得不能起身。有人和他打赌,一次吃下60个子,他欣然应诺,一口气吃了50个,友人劝他不能再吃了,他非坚持吃完不可,还跟劝他的朋友吵了起来。 ⑹对苏曼殊,人们一般会评之为性情中人。但性情中人也知物理、人情,懂得家国的责任并知道如何落实。苏曼殊虽然多少也通晓这些道理,却无力自控。他是一个大“情种”,换句话说,他是一个任情使性的大孩子。 ⑺这个“情种”种情于朋友之间,使朋友们觉得他有时可爱,有时不可理喻。1905年春,苏曼殊的朋友赵伯先向他求画。苏曼殊当时急着东渡日本,未能兑现承诺。1911年,广州爆发了黄花岗,牺牲者甚多。赵伯先是革命党人,为失败而忧愤成疾,不久便呕血而死。苏曼殊得知噩耗,含悲作了一幅《荒城饮马图》,焚于故友墓前,以示悼念。 ⑻有一年冬天,陈去病到上海,只带了一床薄被,苏曼殊当时没有被子,就把陈去病的薄被强要了去。类似的例子极多,如他偷朋友章士钊的钱,据说是因为没有路费,然后留信告别,只身去了。 ⑼这个“情种”种情于革命,就是冲动、大言、自我纠结。他曾醉心于无政府主义,赞同。1903年,他一度打算刺杀保皇党首领康有为,因恨后者保皇,何况作为同乡的康有为假冒另一同乡之名向华侨募捐,这在苏曼殊看来,就是该死。后经友人相劝,他才恨恨作罢。 ⑽到袁世凯称帝时,苏曼殊发表《讨袁宣言》,以一个和尚的名义教训袁,“今直告尔:甘为元凶,不恤兵连祸结,涂炭生灵,即衲等虽以言善习静为怀,亦将起而褫尔之魄!尔谛听之。” ⑾这个“情种”种情于世间,则是不事恒产,不留恋一时一地,这种奔波也是痛苦的宣泄。他和陈独秀合译《悲惨世界》,未译完即要出走,并送陈独秀诗:“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畅已似冰。” (节选自《环球人物》) 小题1: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举报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
刷刷题刷刷变学霸
举一反三

【单选题】下列格言警句中,反映了“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是()

A.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D.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单选题】阅读下列文字,完成相关题目。 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 张倩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 “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忧患意识”最初是针对殷商时期人们听凭鬼神来决定自...

A.
“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最初是针对殷商时期人们听凭鬼神来决定自己生活的习俗而提出来的,其核心是责任意识。
B.
周初,统治者的“敬德”“保民”的思想体现了浓厚的忧患意识与家国情怀,这也成为当时的知识精英所具有的核心思想。
C.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价值体系的建构来源于《孝经》《大学》等经典,后世的传世家训均以此为宗旨,表达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诉求。
D.
龚自珍以“尊我”倡导“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并强调通过自上而下的“自改革”来挽救当时的危局,体现了传统士人的忧患意识。

【简答题】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1,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2,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1、昏怠:昏沉困倦。2、食不重肉:不多吃肉。1、解释划线的词。(1)余幼时即...

A.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重肉
B.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疏条交映, 有时见日
C.
辄以水沃面 造饮辄醉
D.
在昼犹昏 或夜昏怠 3、翻译句子(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5、与宋濂、范仲淹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