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一)首先,两者的题材相同。边塞诗多写唐代的边疆战争。碑志文中也有很多同样的题材。 如《姜行本纪功碑》所写的,是唐太宗贞观十四年(也就是公元0年),侯君集、薛万钧、姜行本等人统率三军,营造攻具,平定西域的高昌国之事。 高昌国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西域国家,但到了国王鞠文泰时期,高昌经常扣留和劫掠到唐朝朝贡的商旅,破坏了丝绸之路的贸易畅通。因此,唐太宗决定派侯君集等人率军平定高昌,保障丝路的畅通。战役的结果是,唐军很快攻克了高昌城,高昌国王投降。 《姜行本纪功碑》就是为纪念此次战役而撰写的,它的全称是《大唐左卫将军姜行本勒石纪功碑》,刻立于贞观十四年(0),由瓜州司马参军司马太贞撰文,现藏于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二)第二个共同点是,初盛唐的丝路纪功碑志文和边塞诗在用典手法上是相同的。 边塞诗惯用的一种用典策略就是“以汉代唐”,如李益的《古从军行》中有两句是“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这是实际上是以“汉家”代指唐朝。又如高适的《燕歌行》中,“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除了以“汉家”指代唐朝,还以“汉将”指代唐朝的将领。又如岑参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两句,是以“单于”代指唐代时期的突厥可汗。等等。 在用典策略上,初盛唐的纪功碑志文同样如此。如《姜行本纪功碑》起首即以汉代大将窦宪和马援的典故,来形容姜行本等唐代将领的功绩: 昔匈奴不灭,窦将军勒燕山之功;闽越未清,马伏波树铜柱之迹。然则振英风于绝域,申壮节于异方,莫不腾茂实于千秋,播芳猷于万古者矣。 “窦将军勒燕山之功”,这一句涉及到2017年刚刚发现的《封燕然山铭》。 东汉 永元 元年(公元),将军 窦宪 率领汉军及南匈奴、 乌桓 、 氐 羌 联军大败 北匈奴 之后,在 燕然山 (也就是现今 蒙古 境内的 杭爱山 )南麓勒石记功,由随军出征的 中护军 班固 撰文,宣扬了东汉与北匈奴之间最后一场大战的战绩与汉朝的德威。 “马伏波树铜柱之迹”,这一句则涉及马援铜柱的典故。东汉时,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姐妹起兵反汉,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定了交趾,并在交当趾地设立铜柱,作为汉朝最南方的边界。 通过对这两个典故的运用,《姜行本纪功碑》很好地突出了平定高昌诸将的功绩。 (三)初盛唐纪功碑志文和初盛唐边塞诗的第三个相似点,是意象和意境上的类似。我们先来看《姜行本纪功碑》中对唐军出师场面的一段描写: 伐木则山林殚尽,叱咤则川谷荡薄。冲梯踅整,百橹冰碎,机桧一发,千石云飞。墨翟之拒无施,公输之妙讵比。大总管运筹帷幄,继以中军。铁骑亘原野,金鼓动天地,高旗蔽日月,长戟彗云霓。自秦汉出师,未有如斯之盛也。 碑文中有四个五言短句:“铁骑亘原野, 金鼓 动天地,高旗蔽日月,长戟彗云霓”,看上去很像一首五言边塞诗。 此处可以和唐人的五言边塞诗对比观看: 首先看“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从军行》,其中有四句:“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再看同为“四杰”的骆宾王的《从军行》:“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可以看到,碑志文和唐诗,用了同样的意象:铁骑、金鼓、旗帜、日月、兵器等。这样的意象也造就了同样雄壮的意境。 但与整齐的边塞诗相比起来,碑文以骈句为主,而又长短变化,这让碑文显得更有气势。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举一反三
【简答题】(一)首先,两者的题材相同。边塞诗多写唐代的边疆战争。碑志文中也有很多同样的题材。 如《姜行本纪功碑》所写的,是唐太宗贞观十四年(也就是公元0年),侯君集、薛万钧、姜行本等人统率三军,营造攻具,平定西域的高昌国之事。 高昌国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西域国家,但到了国王鞠文泰时期,高昌经常扣留和劫掠到唐朝朝贡的商旅,破坏了丝绸之路的贸易畅通。因此,唐太宗决定派侯君集等人率军平定高昌,保障丝路的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