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刷刷题APP > 周因于殷礼
"周因于殷礼"相关考试题目
1.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中,“礼”主要指()
2.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这句话中的“礼”的主要是 ( )
3.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出自()。
4.
. (2016 ·山东青岛一模· 24)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据此推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 究竟什么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目前理论界似乎仍没有一个定论。“仁”说和“礼”说市场最广,呼声最高,竞争也最激烈。本人在这一问题上比较赞成“仁”说。 理论界坚持“礼是孔子思想核心”的人,多数的主要依 据是:孔子生长在鲁国,而“周礼在鲁”。且孔子从小好礼,入周公庙问礼,而后成为闻名天下的礼教家。孔子本身也常说:“夏礼,吾能言之,桤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
6.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这句话中的“礼”的主要含义是
7.
“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的结论是谁提出的。( )
8.
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表明( )
9.
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表明
10.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中,“礼”主要指
11.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中“礼”主要指( )
12.
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句话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13.
(12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博学的商族后裔 孔子,坚信“周因于殷礼”,却因商代“文献不足征”,周代“郁郁乎文”、而“从周”。历代儒者言必称三代,但面 对《史记》《尚书》中保存的不到五千字的商代历史记录,语焉不详。 从19世纪末开始,学者认识到一些药用“龙骨”上的刻划是商代文字遗存,称这些刻在龟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为“契文”、“殷契”、“卜辞”,从而引发了搜求与研究热潮。王国维利用零散的甲片,...
14.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中,“礼”主要指()
15.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句话出自( )。
16.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这句话中的“礼”的含义是( )
17.
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文中所说“礼”的含义是( )。
18.
“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 ,“ 因 ” 的含义是( )。
19.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小题。(6分) 子张问:“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②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节选自《论语·为政》) 【注】①世: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 小题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0.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这句话中的“礼”的含义是 [ ]
21.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意思是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革,而周期又继承了商代的制度而稍有变革。西周的政治制度中最符合孔子这一说法的是()
22.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这句话中的“礼”的主要含义是 [ ]
23.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右知也。”()说明了包含礼仪在内的礼制是推陈出新。
24.
材料一 封邦建国,以蕃屏周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 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周公)兼制天下,立国其七十一国, 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 ——《荀子·儒效》 材料 二 孔子说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周监(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据史籍载,夏朝存在了400多年,商朝存在了600多年,周朝则存在了800年之久,时间之长...
25.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右知也。”()说明了包含礼仪在内的礼制是推陈出新。
26.
请说明下面这句话的基本含义,并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角度加以评析。“殷因于夏礼,其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其损益亦可知也。”——《论语》
27.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出自()。
28.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博学的商族后裔 孔子,坚信“周因于殷礼”,却因商代“文献不足征”,周代“郁郁乎文”、而“从周”。历代儒者言必称三代,但面 对《史记》《尚书》中保存的不到五千字的商代历史记录,语焉不详。 从19世纪末开始,学者认识到一些药用“龙骨”上的刻划是商代文字遗存,称这些刻在龟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为“契文”、“殷契”、“卜辞”,从而引发了搜求与研究热潮。王国维利用零散的甲片,考订商代先公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