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刷刷题
下载APP
【简答题】

阅读下文,回答0题 城市生活与回归自然 吴悦旻 随着美国著名环境主义者亨利·戴维·梭罗的著名作品《瓦尔登湖》的流行,如今离开城市、回归自然的主张俨然已经深入人心。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和另外一位经济学家马休·卡恩的研究揭示,事实上,住在市区要比住在郊区环保得多;与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口相比,居住在树木和草地周围的大自然爱好者们消耗了更多的能源。在自然中生活,是奢侈的。戴蒙德对大量早期农耕文明覆灭的研究显示,涸泽而渔式的开垦使得这些聚居者的生态环境一次次地崩溃(《枪炮病菌与钢铁》)。而牧民们一年不转几个场,那就等着草原变成雨后守门员前面射门区的草坪吧。要知道,梭罗的一次野炊就烧毁了300英亩的森林。所以,爱德华·格莱泽在《波士顿环球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如果你热爱自然,就搬到城里来”的文章。他指出:人类是对自然有极大破坏力的物种。如果人类热爱自然的话,最好的办法不是到自然中去,而是离自然越远越好。 我们往往会因为过于习惯,而忽视了文明社会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是的,社会分工。每个人最普通最微不足道的一件日常用品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劳动,一个人如果离开了文明社会,他将连一枚钉子都制造不出来。更何况非直接物质生产的专业人士,只有足量的人群聚居才能养活得了。几百人的乡村不可能有大型综合医院和教育体系。当你需要急救的时候,你恐怕先得祈祷,50公里外的救护车到来之前自己还能挺得住,当然,前提是它能开进你诗情画意的乡村土路。至于音乐会,博物馆,什么,你想组建一支篮球队?想法很好......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总之,任意一项你观察到的东西,都投入了各种劳动。由此可以知道,如果没有千千万万人的协作,一个文明社会中的微不足道的人,要想按照他现在所适应的舒服简单的方式取得其所需的日用品,是不可能的......(在乡村中)你必须要成为自己的面包师、裁缝、铁匠、建筑师......”这里还没提到文化生活。梭罗们在吃上饭之前,先得成为全能选手:开垦播种锄草施肥除虫收割脱粒碾磨......这只是吃穿住行中的一项。然后你以为就可以去观赏鱼儿在水面跳跃?天真!还不趁着天晴去多捡几捆柴火!在当今社会,富豪才敢离群索居,因为他们有私人码头和直升飞机。而乞丐也知道必须要去大城市。 高密度都市中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多元文化的碰撞,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进步的引擎。梭罗之所以能够在瓦尔登湖畔的自然环境中锤炼思想,用优美的文字写下《瓦尔登湖》,很大程度上依赖的还是他在城市中受到的教育给他打下的基础。他学习于哈佛大学,还参加了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组织的超验主义者沙龙。可以说,城市的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人口聚集带来的便利的交流机会是成就梭罗的思想的必备条件之一。如果梭罗没有在城市生活的经历,真的是一个生长并生活于乡村的农民,后天的培养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他的学识、眼界一定会差一大截,他即使终日面对大自然,恐怕也很难产生什么有深度的思考。 当然,梭罗的理念也不止是崇尚自然生活,今天探讨的只是他理念中的一点。就这一点而言,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19世纪城市确实是肮脏、混乱、残酷,充斥着疾病和罪恶,梭罗们对此感到厌弃、想要逃离也是正常的。城市的弊病还是有很多的,不论是在梭罗生活的时代还是现今,都有许多令人不适的现象。单项比较的话,回归自然的生活确实有时候也有胜过城市生活的地方。但总体来看,城市还是文明发达的象征。不管人们嘴上怎么说、怎么想,多数人都用脚投票,弃乡村而就城市,这其实是正常而明智的选择,也是大势所趋,因为城市才是先进的方向,而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确实应该被慢慢淘汰掉。 对于城市的弊病,或许也有解决方式。随着城乡之间交通便利程度加强,乡村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差距缩小,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趋势开始出现,这不是城市化的倒退,它们都是城市化过程的一部分。人们既享受了绿色空间,又没有放弃城市的便利,这似乎是更能令人接受的做法。 至于中国古代的田园归隐派,他们更多是一种官场失意或厌倦的政治躲避行为,思想逻辑与梭罗们形似而神非;而达官贵人们在夏日肩舆上仆从们的扇子下,眺望着漠漠水田飞白鹭的诗意,因为太远而没能注意到汗滴禾下土的细节,也就情有可原了。那都是另外的话题啰。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
刷刷题刷刷变学霸
举一反三

【单选题】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

A.
冷水发面:不负责任
B.
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C.
大胖小子抓周:露一小手儿
D.
鼻孔里灌米汤:有苦说不出
相关题目:
【单选题】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
A.
冷水发面:不负责任
B.
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C.
大胖小子抓周:露一小手儿
D.
鼻孔里灌米汤:有苦说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