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刷刷题
下载APP
【简答题】

(十八)书斋——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除祖堂外,另一个重要的精神场所便是书斋,但祖堂大多和合一,所以,大体上书斋是民居之中惟有的精神场所。书斋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形成营造书斋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的重要因素。

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籍是前人社会经验的总结,书籍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学问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文化在这里汇集,文化在这里传承。之所以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之说,就是因为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可以这样比喻:因为当时国家没有社会科学院,而许多个体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书斋联合起来,实际上就起到了社科院的作用,而且国家不用投资。诸葛亮的“茅庐”,造就了蜀国鞠躬尽瘁的。刘备“三顾茅庐”,获得了人才和天下大计,才丰富了经天纬地、威武雄壮、扣人心弦、传播不息的“三国演义”。同时,许多民族的文化经典在这里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书斋又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官场还是社会,乃至家庭,一定要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的约束。当一个知识分子回到书房,虽然仍有强大的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融合在书籍的字里行间,但躯体和大脑毕竟属于自己,书斋的主人得到了个性施展的空间,于是,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迸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可以说,知识分子在继承前人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现实经历,加上自己的文学艺术创造,在书斋里融合、发酵,最后,酝酿出崭新的、清醇的、甘洌的美酒。这些美酒不断地融进整体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如王维在“辋川山庄”写就的如画诗歌、黄公望开山水画之宗的《江山万里图》、曹雪芹的堪称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严复启迪国人的《天演论》、鲁迅振聋发聩的《狂人日记》、徐悲鸿歌颂民族精神的《愚公移山》,真是不胜枚举。

(选自2007年第2期《新华文摘》,有删节)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明“书斋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的。

(1)

(2)

2、细读文中画线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作答。(6分)

①文明之光“熊熊燃烧”的含义是 。

②在书斋里“融合、发酵”的“原料”是、
和 ; “美酒”指的是 。

3、知识分子在书斋里“创造力得以迸发”的原因是

4、文章结尾说:“这些美酒不断地融进整体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请从王维、曹雪芹、鲁迅三个例子中任选一个,说说他的作品在文化发展的链条上闪动着怎样的灵光。(30字左右)

��8��8��>


3.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从文中找出作者认为秦朝短命的原因:

4.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这一切”指代

(1)

(2)

(3)

5.具体说说作者认为未来大国应有怎样的姿态?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
刷刷题刷刷变学霸
举一反三

【单选题】【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A.
名词作动词,用箕畚
B.
动词作名词,箕畚
C.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D.
形容词作名词,箕畚

【单选题】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完全坐在家中,总揽世界,真可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从认识论上看( )

A.
认识的来源不一定是实践
B.
认识不断发展
C.
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
D.
实践的发展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单选题】《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历史时期是()。

A.
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B.
公元203年-公元279年
C.
公元220年-公元268年
D.
公元184年-公元280年

【单选题】愚公移山的行为,是体现( )

A.
万事皆有可能
B.
主观能动性
C.
客观实际
D.
意识对物质的运动
相关题目:
【单选题】【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A.
名词作动词,用箕畚
B.
动词作名词,箕畚
C.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D.
形容词作名词,箕畚
【单选题】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完全坐在家中,总揽世界,真可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从认识论上看( )
A.
认识的来源不一定是实践
B.
认识不断发展
C.
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
D.
实践的发展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单选题】《愚公移山》的作者是()
A.
蒋兆和
B.
傅抱石
C.
徐悲鸿
D.
齐白石
【单选题】《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历史时期是()。
A.
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B.
公元203年-公元279年
C.
公元220年-公元268年
D.
公元184年-公元280年
【单选题】愚公移山的行为,是体现( )
A.
万事皆有可能
B.
主观能动性
C.
客观实际
D.
意识对物质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