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刷刷题
下载APP
【简答题】

《齐桓晋文之事》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2 、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为什么? 3 、孟子为什么说齐宣王不行王道,「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4 、为什么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5 、《孟子》的语言言近旨远,生动诙谐,常常迸射出哲理的火花。其中不少被后人以最简单的短语形式总结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成语,流传至今。请指出下面的语段分别被概括为什么成语。 1 “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概括成语为:( ) 2 “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概括成语为:( ) 6 、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列出孟子因势利导,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的过程。 7 、《孟子》的时代意义? 8 、你怎样看待先秦时代的“王道”和“霸道”? 9 、以“批评要讲究艺术”为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文章。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
刷刷题刷刷变学霸
举一反三

【简答题】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A.
孟子用的是逻辑上的归谬法,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B.
当宣王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还有些不清楚时,孟子又作了生动的举例说明,这就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区别。“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则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了。
C.
孟子就是要使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就是说,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做。
D.
这里所说的“不为”和“不能”,即是指国君不推恩与百姓,也就是对百姓不实行仁政。 (2)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样意思,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