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刷刷题
下载APP
【简答题】

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1、解释下列划线字在文中的含义。(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_____________ (2)躬耕于南阳 躬:______________ (3)是以简拔以遗陛下 简:______________ (4)至于斟酌损益 益:______________2、下面各组划线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
刷刷题刷刷变学霸
举一反三

【单选题】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地说明 [ ]

A.
秦始皇非常勤政
B.
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
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
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

【简答题】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6分)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 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

A.
悉以咨之悉如外人
B.
愿陛下亲之信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或教准增年或异二者之为
D.
帝益器重之曾益其所不能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 是以简拔以遗陛下。(略) (2) 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小题4:结合选段【甲】,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诸葛亮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3分) 小题5:通读选段【乙】,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单选题】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地说明(  )

A.
秦始皇非常勤政
B.
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
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
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
相关题目:
【单选题】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地说明 [ ]
A.
秦始皇非常勤政
B.
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
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
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
【简答题】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6分)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 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
A.
悉以咨之悉如外人
B.
愿陛下亲之信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或教准增年或异二者之为
D.
帝益器重之曾益其所不能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 是以简拔以遗陛下。(略) (2) 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小题4:结合选段【甲】,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诸葛亮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3分) 小题5:通读选段【乙】,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单选题】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地说明(  )
A.
秦始皇非常勤政
B.
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
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
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