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迄今地质学界在对地壳各种金属矿床形成机制的论述中,最流行的说法之一是“热液作用论”,即认为在岩浆结晶过程中,会随着花岗石的冷却而分离出含有大量矿物元素化合物的高温“热液”,这些“热液”渗入花岗岩层或围岩裂隙中继续冷却,其矿物金属化合物释出和沉积,裂隙便成为含有硅石和金属矿物的矿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教授马拉库舍夫根据长期地质考察和实验提出,不是“热液’’的这种沉积作用,而是盐熔体的富集作用导致在地壳中形成锡、钨、铝等金属矿床。俄罗斯地质矿物学博士波特诺夫教授最近在《科技新闻》杂志上撰文说,马拉库舍夫认为只有在岩浆熔体为不均质并从中分离出“盐熔体”时,才会出现矿物金属的富集。盐熔体中矿物金属含量可比岩浆熔体高一个数量级,其富集效应具有选择性,例如氟化物在硅石熔体中吸收钨的“本领”高强,磷酸盐和氯化物也有很强的集钨性能,而氟化物对锡就没有多少亲和性。盐熔体由碱性硅化物和矿物盐两部分组成。它们在温度降低时会彼此起反应而生成石英矿脉和金属矿脉。马拉库舍夫还指出,分层(片状)结构是含矿花岗岩的一大特征。例如,在布里亚梯锡钼矿就发现有某些花岗岩石英熔体成分分层结构。据测定,石英熔体成分的分层效应温度是908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