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刷刷题
下载APP
【单选题】

阅读下列材料后,根据材料的观点选出正确的答案。 可见,文学通过变形方式追求对生活客体的超越,已经成为文学自身生命力的体现。在这里,有必要对变形作 一个基本概括。文学中的变形,也可称为艺术变形,它是指作家按照审美理想对生活客体进行分解重组、增删显隐 等加工改造,改变生活现象的自在状态与客观性质,使之成为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现实与理想相统一的独创 性艺术形象。变形既是文学超越生活的方式,又是文学超越生活的结果,因此它与艺术真实一样,体现出文学客体 和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但是,文学对生活的超越,纯粹只是文学主体主观意愿的结果吗?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更为深层的原因和依据? 不追究这个问题,可能会将所谓超越视为可有可无随意而为的行为,其结果必然又会回到主客体之间截然分离的静 态的孤立的思路中,看不到文学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互动性,引发恶劣的极端化的客体决定论或者 主体决定论。这肯定是不符合文学规律不利于文学成长的。 文学既要依赖于生活客体又必须有所超越有所创造,这是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和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决定的。从 哲学角度看,文学是一种意识,是对生活客体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决不是被动的。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 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在这里,创造的基本意思是:对于人来说反映事物的过程必然同时包含着对事物的呈 现和评价,不可能只有呈现而无评价,否则人就成为镜子;当然也不可能只有评价而无呈现,那样人就成为“先知”。 评价是什么?所谓评价指的是人对事物所作的价值判定。这里所说的价值,当然不是事物的物理、经济价值,而是 审美价值。人往往以心理愉悦与否即美与不美的感觉来判断事物是否具有这种价值。但问题的关键是审美价值不 是事物的本来属性,从原生状态说,事物除了表示自身的存在之外并不表达人的感情。但人在反映(或者说呈现)它 的时候却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感情,究其原因,当然只能归结于人的创造。比如月亮这个客观的天体,就其自身而 言不过就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而已,但人们一看到它,倏然便生出极为复杂多样的美感,使它或者成为浪漫爱情 的代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或者成为离乱之后凄凉心境的写照(“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 声”),它忽儿清明如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忽儿寒意入骨(“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忽儿月为心 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忽儿月引迷情(“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真可谓无限的快意与凄 苦,无限的向往与惆怅,都有在的一瞬得以萌生。月华之美,天造神与?否,乃人心使然。 说得通俗一点,原来,人们在观照事物的同时,往往会把自己主观情志投射出去,在感知事物的物理性状的同时 也就给它创造出了审美属性。凡是心智健全的人,都有这样的能力,但其水平却千差万别,不可同日而语。 人的这种在反映中创造审美价值的能力,并非凭空而生,它是人类自身进化的结果,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 标志。 现代心理学证明,仅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还不足以产生映象,当然更不能引发相应的意识活动。不注 意到这种具体情形,对意识的研究就会显得空泛而不具实际意义。譬如,一个从未离开过偏僻山乡的农村老太太, 如果突然让她观看一场芭蕾舞,虽然有了这个外在的刺激,但她肯定不可能感受芭蕾舞的艺术形象,当然也不可能 展开相关的艺术思维活动,而一个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则会以此相反。这个现象说明,面对外在事物的刺激,必须 有一个来自主体的积极应答,才可能导致相关的思维活动。 在文学的客体世界中 , 在文学客体因素向文学对象的转化过程中 , 制约与超越以一种极为辨证的姿态不断发挥 着巨大的力量 , 它使文学活动在客体的 “ 实 ” 和创造的 “ 虚 ” 之间达成了恰当的联系。这是我们深入认识文学活动整体 所不能忽视的最为基本的因素与环节。 —— 摘自张永刚《从文学客体看文学活动中的制约与超越》,载《曲靖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下列选项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是( )。

A.
艺术变形既是文学超越生活的方式,也是生活超越文学的结果
B.
文学对生活的超越完全取决于文学创作主体的主观意愿
C.
文学对生活的超越也是一种对生活的审美价值的评判
D.
一个从未离开过偏僻山乡的农村老太太不接受芭蕾舞艺术的原因是这位老太太的保守心理作祟​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
刷刷题刷刷变学霸
举一反三

【单选题】“二十四桥明月夜"诗句出自( )。

A.
《寄扬州韩绰判官》
B.
《望月》
C.
《锦瑟》
D.
《赠汪伦》

【单选题】“二十四桥明月夜”诗句出自()。

A.
白居易的《春题湖上》
B.
杜甫的《望月》
C.
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D.
李白的《赠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