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简答题】
文言阅读,完成下列各题(22分)。 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属:连接 B.召置门下,甚幸爱幸:宠爱 C.贾生尽为之对对:回答 D.乃悉草具其事仪法具:详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1乃征为廷尉 1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A B 2乃使其从者衣褐 2侯生因谓公子曰
1文帝召以为博士 1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C D 2为楚怀王左徒 2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河南郡郡守吴廷尉很赏识贾谊的才学,于是就把他招到自己的门下,后来又推荐贾谊到朝中做官。 B.贾谊刚到朝中为官的时候,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能,这时大家都觉得不如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 C.作了太中大夫的贾谊,主张变更朝廷的法度,并且出台了由文帝起草的变法律令。 D.贾谊被征召到京城后,作了梁怀王的老师,又屡次上书,主张限制诸侯的势力,终未被文帝采纳。 小题4:用斜线给下面这个句子划上句读。(3分) 乃 短 贾 生 曰 雒 阳 之 人 年 少 初 学 专 欲 擅 权 纷 乱 诸 事 于 是 天 子 后 亦 疏 之 不 用 其 议。 小题5:文言翻译:(10分,每小题5分) (1)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2)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题目标签:
谦让未遑
各如其意
诸子百家
举报
相关题库:
文言文阅读题库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刷刷题刷刷变学霸
举一反三
【简答题】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简答题】在诸子百家中,()一派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兼爱和非攻。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简答题】请问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各有哪些?其代表人物是谁?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先秦诸子百家中的()认为犯罪是压迫和剥削的结果
A.
墨家
B.
法家
C.
儒家
D.
道家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下列诸子百家的主张中,属于孟子的是()。
A.
“兼爱”“非攻”
B.
法治
C.
“王道、仁政”
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 )
A.
道家和法家
B.
儒家和道家
C.
道家和墨家
D.
儒家和墨家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
A.
道家和法家
B.
儒家和道家
C.
道家和墨家
D.
儒家和墨家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填空题】在诸子百家中,()一派的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兼爱和非攻。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多选题】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 ).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E.
兵家
F.
阴阳家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多选题】诸子百家是对( )时期各种学术流派的总称。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汉
E.
三国两晋南北朝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