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刷刷题
下载APP
【简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魂魄犹在江山图 范 曾 在李可染先生诞辰百年之际,我们回顾二十世纪以来艺术的长河,真可谓千帆竞发。可染先生的出现,有他的历史背景。当一个时代的艺术整体奔向浑浑噩噩的时候,需要圣洁的艺术;而艺术风貌整体堕入轻佻时,需要凝重的艺术,这正是李可染适时而生的缘由。 由于本能地拒绝鄙俗,可染先生以无待的心境在喧嚣的世态中独立而不倚,自强而不息,谦仁而不傲。当可染先生朝斯夕斯、心无旁骛地沉浸于自己宁寂而庄严的心灵王国的时候,他画作的美便与教养合而为一。他的作品陶冶了一代人,还将千秋万代地陶冶下去。艺术的助人伦、成教化,不是如演说家那样带有直接的目的性。它在潜移默化之中,使人们心悦诚服,趋向社会的崇高,可染先生的艺术正是如此更内在地激励着人们的心灵。 可染先生对大自然潜在密码的破译,直接与他的道德向善的趋向不谋而合,而于此时,李可染的艺术与道德合而为一。当李可染先生叹赏大自然,如此深沉地倾注自己对祖国大地山河的刻骨铭心的热爱时,他显然站在了民族文化捍卫者的前列。 可染先生有一种表达超越感观尺度的能力,这就是他内心所具有的崇高感使然的能力。他对大地山河仰之弥高,而这种情怀的持守,表现为他 “ 大 ” 的艺术。 可染是一位深具艺术理念的大师,然而当这种理念进入可染的审美时,大地山河与精神是那样的天然合拍,那样的不假说教,使人觉得他的理念和审美,在山川林壑、飞瀑流泉中不期而遇,那是最融洽、自然的流露。 可染先生与大宗师一样 “ 来吾道夫先路 ” ,艺术家,伟大的艺术家,都应该,也必然如此。 可染先生当然是不世的天才,他的 “ 生而知之 ” 透露在他异乎常人的语言方式上。这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符号,这不是每一个苦学者所可达致的。当然可染先生知道自己有 “ 生而知之 ” 的本能,但凭着他更深邃的智慧,认识到它的不可靠,当昙花一现的时节过去之后,留下的是残枝败叶。 可染先生告诉我,他年轻时作画极快,有一次到一位朋友家作画,在朋友与来客寒暄片刻回到画室时,先生竟已画毕,主人大赞叹,以为神来之笔,先生亦颇自喜。先生告诉我,多年之后,他才警然有悟,必须力矫这样的用笔。我知道了先生所说的 “ 慢 ” 非只指时间,更重要的是用笔的品质。先生还告诉我,他少年时有一位极富才华的朋友,写给他的信,毛笔字的稚拙天真、浑厚朴雅,使他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内心的感动,这感动是如此地刻骨铭心,竟至谈到此事时,先生的表情显得那样的庄肃和神往。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一生之中总会不期而至地遇到这样突兀的心灵感悟,仅这一次,足以改变艺术家一生的道路。研究艺术家的心灵历程,那些遽然蜕变和瞬间重生,有时来得迅猛近乎禅家的顿悟。 可染先生好学而敏求,这是他成为 “ 苦学派 ” 的唯一解释。苦学者不意味着枯涩无味地下笨功夫。我曾有幸上可染先生的书法课,他不强求碑帖的选择,他说要平心静气地读碑,知其间架,重其用笔,悟其风神,能于此三者有所悟,则去书道不远矣。书法课上,可染先生不喜欢一挥而就式的所谓笔动心不动的、麻木不仁的写字习气。可染先生说用笔之际虽所向空无一物,然则胸中应觉艨艟之遇浪遏,冲波逆折而前,当此之时,笔锋必有生涩出焉,必有稚拙出焉。有生涩稚拙矣,然后再求大巧,则大巧即在其中。 可染先生于书法所下功夫可谓焚膏继晷,三十多岁时的风华婉转至五十岁后一扫而空,石破天惊,创旷古无双之结体用笔,无丝毫泥古、媚俗、求奇、矫饰、市井、乡愿 ...... 一切的书画艺术可恶的痕迹均与可染先生的书法格格不入,只觉铮铮其骨、磔磔其态,近之则畏,远之则敬。可染先生的字我行我素,决不苟合取容,是颇见他笔下之牛 “ 时亦强犟 ” 的性格的。 先生的 “ 学而知之 ” 的部分,当然还包含了他对素描的积年锤炼、对光影的敏锐认识。在此先置而不论。 先生称自己是 “ 困而知之 ” ,人们不要以为可染先生当真为自己才情不速而困守孤城, “ 钝者勉为 ” 。可染先生的 “ 困 ” 是他推动中国画史这座沉重的列车所需的移山心力,他要弘扬的是中华文化所素有的伟岸与高华,他极端鄙弃浮光掠影的、油腔滑调的、市侩的艺术,这神圣的自尊支撑着他博大的灵魂,打进去,致勇也;打出来,夺魂也。这其中数十年苦心孤诣,念兹在兹,朝斯夕斯,方才有了又一次的伟大。诚如可染先生题赐予我的 “ 七十二难。玄奘西天取经,不畏七十二难,今以此四字书赠范曾同学 ” 。我们一代代都抱着跣足苦行的宏愿,在艺术征途上踽踽而前, “ 困 ” 者, “ 难 ” 也。 至此,我们可得如下之结论:可染先生的经历包含着谦逊和伟大。泰戈尔有言: “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 ” ( 有删改 )

举报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
刷刷题刷刷变学霸
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