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刷刷题
下载APP
【简答题】

均具有清利湿热之功,配伍后相须为用,主治湿热黄疸的药物是

举报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
刷刷题刷刷变学霸
举一反三

【单选题】湿热阻肺证的代表方剂是()。

A.
至宝丹
B.
三仁汤
C.
麻杏石甘汤
D.
银翘散
E.
王氏连朴饮

【单选题】相须、相使配伍可产生:()

A.
协同作用,增进疗效
B.
拮抗作用,降低疗效
C.
减毒作用
D.
毒副作用
E.
以上都不是

【单选题】风湿热的发病年龄多见于()。

A.
5~15岁
B.
3~18岁
C.
4~16岁
D.
1~15岁
E.
2~14岁

【单选题】小儿风湿热常见护理诊断不包括

A.
心输出量减少:与心脏受损有关
B.
疼痛:与关节受累有关
C.
焦虑:与疾病的威胁有关
D.
躯体移动障碍:与关节疼痛畸形有关
E.
潜在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

【单选题】下列方剂中,配伍中含有'培土生金'之意的是

A.
咳血方
B.
益胃散
C.
麦门冬汤
D.
百合固金汤
E.
归脾汤

【单选题】病人,女性,45岁。因输液出现静脉炎,进行湿热敷时,下列操作不当的是()

A.
敷布以不滴水为宜
B.
热敷部位涂液状石蜡,以防烫伤
C.
热敷部位下垫橡胶单、治疗巾
D.
每3~5分钟更换一次敷布
E.
热敷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

【单选题】某一风湿热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半个月突然出现呕血,首先应考虑为()。

A.
消化性溃疡
B.
急性胃黏膜病变
C.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D.
十二指肠炎
E.
慢性胃炎

【单选题】大黄在大黄牡丹汤中的配伍意义是

A.
清热泻火,导热下行
B.
清泻瘀热,分利二便
C.
荡涤胃肠,泄热泻结
D.
泻热除湿,通肠逐瘀
E.
通肠泄热,以下代清

【单选题】治疗湿热痢首选的方剂是()

A.
白头翁汤
B.
芍药汤
C.
沙参麦冬汤
D.
保和丸
E.
驻车丸

【单选题】风湿热合并心肌炎

A.
绝对卧床休息4周,使用糖皮质激素
B.
青霉素治疗,不少于2周
C.
阿司匹林
D.
以上都对
E.
以上都不对

【单选题】痛泻要方中配伍防风的用意是

A.
疏风解表
B.
祛风止痛
C.
祛风除湿
D.
散肝舒脾
E.
发散郁火

【单选题】白虎汤中配伍粳米、炙甘草的主要用意是()

A.
健脾益气
B.
健脾止泻
C.
益气和中
D.
益胃生津
E.
调和药性
相关题目:
【单选题】治阳明腑实证常与大黄配伍的药物是
A.
番泻叶
B.
甘遂
C.
火麻仁
D.
芒硝
E.
生地黄
【单选题】湿热阻肺证的代表方剂是()。
A.
至宝丹
B.
三仁汤
C.
麻杏石甘汤
D.
银翘散
E.
王氏连朴饮
【单选题】荆三棱和硫黄均不宜配伍的药物是
A.
芒硝
B.
五灵脂
C.
赤石脂
D.
川乌
E.
人参
【单选题】相须、相使配伍可产生:()
A.
协同作用,增进疗效
B.
拮抗作用,降低疗效
C.
减毒作用
D.
毒副作用
E.
以上都不是
【单选题】风湿热的发病年龄多见于()。
A.
5~15岁
B.
3~18岁
C.
4~16岁
D.
1~15岁
E.
2~14岁
【单选题】小儿风湿热常见护理诊断不包括
A.
心输出量减少:与心脏受损有关
B.
疼痛:与关节受累有关
C.
焦虑:与疾病的威胁有关
D.
躯体移动障碍:与关节疼痛畸形有关
E.
潜在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
【单选题】下列方剂中,配伍中含有'培土生金'之意的是
A.
咳血方
B.
益胃散
C.
麦门冬汤
D.
百合固金汤
E.
归脾汤
【单选题】病人,女性,45岁。因输液出现静脉炎,进行湿热敷时,下列操作不当的是()
A.
敷布以不滴水为宜
B.
热敷部位涂液状石蜡,以防烫伤
C.
热敷部位下垫橡胶单、治疗巾
D.
每3~5分钟更换一次敷布
E.
热敷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
【单选题】某一风湿热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半个月突然出现呕血,首先应考虑为()。
A.
消化性溃疡
B.
急性胃黏膜病变
C.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D.
十二指肠炎
E.
慢性胃炎
【单选题】大黄在大黄牡丹汤中的配伍意义是
A.
清热泻火,导热下行
B.
清泻瘀热,分利二便
C.
荡涤胃肠,泄热泻结
D.
泻热除湿,通肠逐瘀
E.
通肠泄热,以下代清
【单选题】治疗湿热痢首选的方剂是()
A.
白头翁汤
B.
芍药汤
C.
沙参麦冬汤
D.
保和丸
E.
驻车丸
【单选题】风湿热合并心肌炎
A.
绝对卧床休息4周,使用糖皮质激素
B.
青霉素治疗,不少于2周
C.
阿司匹林
D.
以上都对
E.
以上都不对
【单选题】痛泻要方中配伍防风的用意是
A.
疏风解表
B.
祛风止痛
C.
祛风除湿
D.
散肝舒脾
E.
发散郁火
【单选题】白虎汤中配伍粳米、炙甘草的主要用意是()
A.
健脾益气
B.
健脾止泻
C.
益气和中
D.
益胃生津
E.
调和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