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刷刷题
下载APP
【多选题】

(本题为教材理论知识的应用型、拓展型练习题)结合童庆炳的观点,阅读本篇材料后,从下列观点中找出正确的答案。( ) 20世纪80年代,残雪及其文学作品在文坛的出现,带给读者震惊。她独步于当代中国文坛惯例与80年代的文化时尚之外,带给文艺理论界一片无措与无奈:带给读者的,特别是大众读者的,是一份不解与排斥。残雪曾说:“我在塑造自己的世界,人家进不去,完全进入我的作品也是不可能的,就要变成我自己。”这无疑是残雪的创作宣言,却也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残雪的作品难以进入。 一、期待视野完全受挫,读者拒绝残雪作品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它是指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文学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等三个层次。由于期待视野是人们的一种预先存在的经验,因而,在读者阅读文本时,读者的期待视野就会与文本之间呈现出顺向相应或逆向受挫的两种情况。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蕴指向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预测的完全一样时,就会产生文本与期待视野之间的顺向相应。而当一部作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时,往往就会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产生一定的差距,一方面,由于作品中贯穿了一些共同的生活逻辑,读者会不时地体验到顺向相应的轻松:另一方面,作品又充斥着一些无法预料或无法想象的东西,使读者期待受阻遇挫,诱使读者进入一个超越了自己期待视野的新奇的艺术空间之中。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读者可能会因期待视野的暂时受挫而不适,但很快又会因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有振奋之感。作品也就在这其间实现了它的艺术价值。但期待视野受挫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情形:因文本的内涵完全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令人难以介入其中,读者的期待指向就会完全受挫。 残雪的作品,在阅读之先及阅读中,读者同样会对它产生一种期待指向,那么,残雪作品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究竟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先看这样一些事实:我们曾经作过一些调查,“大学中文系的文学研究者读过残雪作品的仅占两成。”大部分人,其中还包括一些大学,根本就没听说过残雪。这说明,残雪目前存在着读者危机。残雪的作品,就如同卡夫卡的《城堡》、萨特的《呕吐》、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一样,成为了一种“教授小说”。残雪的文学创作与文学被接受之间出现了一个断层。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一断层的出现?先观残雪的作品,对于残雪的读者或阐释者,他们“不仅无法复原其原型,相反很快便迷失在残雪以意象、幻想、醒来时刻的梦魇、或死亡之后的苟合所集合的文字的魔幻中。”残雪的作品,以它的怪诞与诡异,打破了读者对于小说的既成认识。无论是从文体、形象还是意蕴上来看,都使大众读者的期待视野完全受挫。 1、语言的凌乱、情节的零碎以及人物的病态,使读者对残雪作品的文体期待完全遇挫 从语言来看,无论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还是文中的对话语言,都有一种“跳跃”性。作者在叙述故事时,并未沿着一定的时间顺序叙述,作者往往把一天的时间顺序打乱:从“那天早上,虚汝华也在看那些落下的花”马上又写到“半夜醒来,听见丈夫嘴里发出-蹦隆蹦隆的声响”,再又写到“傍晚虚汝华正弯着腰在洒杀虫剂”。这样,在不同的时段上跳动,使读者无法确定作者的叙述顺序。同时,在叙述当中,作者还突兀地插入一些诗意的,但与作品意义无多大关联的句子。“有许多小虫子在胸膛里蠕动。黑风从树丫间穿过,变成好多小股。那棵树是风的筛子。”这虽然给作品语言增加了诗意,但却使小说语言更加晦涩难懂。作品人物的对话也更加令人觉得凌乱无序。一是话题的任意转换:“也许,但我闻到了,你以前说是一股甜味儿,可能你那时弄错了,只不过是一股酸味儿。不会又那么高的山,即算在山顶,也不会抓到太阳的,你完全弄错了吧?”二是人物对话之间的前言不搭后语:“更无善”说的“那个泥潭,是不是就在我们的院子里?”得到“虚汝华”的回答却是“死麻雀是怎么回事,这几天我都在屋里洒杀虫剂”。像这类违背了常规逻辑的语言,带给读者的只会是一种不解。因而,残雪作品中的“跳跃”性的语言,为读者进入作品设置了一个话语迷宫。 情节的零碎则是残雪给读者理解作品设下的另一道障碍。在《苍老的浮云》中,只是给读者展示“更无善”与“虚汝华”这两个人的处处被窥视、被侵犯的生活图景。两个人的生活穿插在一起,时而交叉、时而分开,甚至在其中还不时地插上一些其他人的生活图景。从这些琐事与零碎的生活画面中,读者找不到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甚至会给人这样一种感觉:残雪是在书写自己的情绪,用她自己的话说则是“每一个短篇都是一点小小的情绪。” 情节的叙述往往是为了人物的刻画,在由这些零碎的生活场景拼成的小说中,残雪又刻画了一群怎样的形象呢?病态、神经质是他们最为突出的特征。黄泥街上,是一大群齐婆、胡三老头子、宋婆、区长等一类的居民。他们用阴沟里的水煮饭,还说“那水不怎么脏”,甚至把到裤子上却满不在乎。......。这些人物,都不是一些具有正常思维的人,他们的行为与常人有着较大的差别,甚至没有好人与坏人的区分,受害者与害人者的区别。这样的人物自然也不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透过语言、情节、人物,很容易发现残雪小说与读者们平常读到的小说的不同,在读者的经验中,小说是“一种侧重于刻画人物、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它应具有“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但残雪的小说却完全打破了这种样式,使读者一时无法接受,其小说也自然会被拒绝。 2、意象的丑陋与繁多,残雪作品中的世界肮脏、阴冷,完全脱离了读者对于小说形象的期待,使读者对作品的形象期待视野完全遇挫。 残雪作品中确实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意象,并且丑陋难堪:随处可见的垃圾,小孩的大便,死人的实体,茅厕里的蜗牛、蛆、蜥蜴、老鼠、蛇,轮子腐烂成“浆糊样的东西”的邮车,流着臭水的老头小腿上的老溃疡,时时在人前展览的绽开的红肉,以及最后把黄泥街上什么都腐烂掉了的黄水(《黄泥街》)。后院里的阴沟水和每天都有人撒在阴沟里的尿;在屋里产下一大片黄乎乎的卵、叫人看了心里发麻的蛾子和繁殖出来的无数只蛾子;胸口上长了恶化了脓的肿块。诸如此类的意象在残雪作品中随处可见,作者真正意义上的作《黄泥街》几乎是用这些意象堆积起来的,意象堆积着意象,掩盖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而这些意象给人的是一阵阵恶心,甚至于无法读下去。残雪作品也不同于卡夫卡的《变形记》,卡夫卡在作品中始终把甲虫作为一个中心意象来写,因为甲虫的形象与形成过程正好与作者要揭示的哲理——在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商品社会中,“人变成了非人”,而残雪在罗列这诸多的意象之时,却始终没有一个中心意象,这无疑增加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难度。 在这些意象堆积之下,残雪又给读者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在这个世上,什么都是腐烂,铁也腐烂,铜也腐烂,腐烂之后变成了虫子。”这是一个肮脏、腐烂的世界,一切都在腐烂着。肮脏、腐烂倒也罢了,最多引起读者的一阵阵呕心与厌恶,但残雪笔下的人的世界,却令人心冷,这里没有了亲情......当人与人之间的所有美好感情都消失了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显得极其阴冷,而残雪正是极力地描述这样一个世界。她用她独有的手笔,拨动着丑陋的意象,构筑一个肮脏阴冷的世界。她的这份奇特却超出了读者的忍受能力,这个世界太丑恶,太阴冷。习惯了花草虫鱼意象,习惯了温暖世界的读者,无法突破他们原有的期待视野,因而,残雪作品的丑陋与阴冷使读者拒绝阅读。 3、冷漠与绝望,是残雪作品带给读者的最为强烈的感受,读者的心灵在这里不是得到了净化,而是受到了伤害。残雪最终使读者的意蕴期待完全受挫 残雪在其作品中尽其所能地向读者展示了世界的丑恶与黑暗。她极力要表达的是世界对人性的“囚禁”与“压迫”。这个世界的人只能人人自危,所有的一切美好感情化为乌有,世间除了冷漠一切都不复存在。面对这份冷漠,作者给的答案是:“所有的人,讲什么话,做什么事,都是规定得好好的”,残雪最终的答案就是“绝望”,或许她认为是应该置之死地而后生,但凤凰可以涅盘,人却不能。鲁迅先生在那个时代,之所以奋笔呐喊,是希望人们精神不死,而残雪的“绝望”却给了读者伤害,读者所期待的,是能够有一部好的作品使他们洗涤心灵,而残雪违背了读者的期待,于是,读者在意蕴的期待上也完全遇挫。 二、当代读者期待视野特定,残雪作品无法走向大众 当然,并不能把残雪作品的不被人接受,完全归结为她对传统的彻底反叛与革新,因为有这样一个事实存在:“残雪作品已被翻译成日、英、法、意等多种文字出版,并成为美国哈佛大学、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国学院的文学教材,日本、美国、法国的纯文学杂志均多次刊登残雪作品,《》、《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等大报对残雪都有评价。”美国罗伯特·库弗说道:“残雪是本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中最有创造性的声音。简言之,一位新的世界大师在我们当中产生了,她的名字就是残雪。”从这里可以看出,残雪在国外的受欢迎程度,这与残雪在中国所受到的待遇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20世纪80年代,残雪带给了中国文坛,特别是文艺理论界一片动。90年代以来,残雪却遭受了冷落。2000年,白沙策划的一套“残雪系列”,虽然打出了“1999年读余华,2000年读残雪”的口号,但最终也不能使残雪热起来。面对这种反差,原因就不能仅仅从残雪作品中来找了,在当代读者身上也应该存在一定的原因。 期待视野是读者的一种先在的经验,它的形成,不是由单一因素引发的。历史、社会、时代等对读者期待视野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影响。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国当代读者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期待视野,从而影响了其对残雪作品的接受。 1、中国特有的文学发展历程与国民的素质,影响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使之排斥残雪作品 中国的小说,从唐代传奇一直到当前的小说,都偏重于叙事,注重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刻画,甚至还有人把故事情节的巧妙安排、人物形象典型性的刻画作为评价一部小说好坏的标准,具有很强的写意观念和写实观念。经过一千多年的文化积淀,中国读者也就形成了一定固有的期待视野,注重故事情节,注重人物刻画,与此相差太远的小说自然就无法与之相通。在残雪的作品中,没有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更是失去了最基本的好人与坏人的区别,也分不清受害者与害人者。读者面对这样的作品,以其固有的期待视野,自然是找不到自身生活与作品的相通之处,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在这儿就完全受挫。当然,读者所拥有的期待视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读者阅读欣赏水平的提高,他们原有的期待视野就能够得到突破与充实。 然而,中国还存在着一个有一部分人文化素养低的问题,有一大部分读者流连于地摊上的小报,以及一些花里胡哨的杂志。纯文学在中国越来越受到冷落。而那些低劣的通俗文学,大都平庸陈旧,缺乏艺术魅力,根本就无法使读者的期待视野得到突破与充实。这些所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便是读者无法接受具有新意的作品,“先锋文学”走向衰败就是最好的明证。相对来说,更具新意的残雪作品,走向了被冷落,也是一种必然。 2、高节奏、高压力下的社会生活,使当前人们追求一种快餐文化与休闲文化,也影响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使他们更多地注重文学的娱乐功能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的逐步加快,对于人们来说,时间越来越宝贵,读者们也把更少时间花费在文学欣赏上,快餐文化的兴起,体现了人们在文化消费上也同样追求一种快速度,人们渴求一种较为简单的文化消费,虽然这是当前文学接受发展的一个极为不好的现象,但却是客观的事实。而残雪的作品,不仅难懂,而且还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在阅读之中,还要有理性思考,自然就不能符合当前读者的期待视野。紧张的生活使人们追求一种休闲文化。当代读者常常把文学消费看作是休闲活动,他们期待文学能带来一种愉悦。残雪的作品,其怪诞与晦涩使人们难以进入。读她的小说,仿如用一块坚冷的石头来刺痛自己的心。在这里,读者找不到一种愉悦的感觉。残雪的作品违背了他们的期待,最终也得不到读者的欣赏。 残雪的作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但它因晦涩与怪诞,难以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通,最终不被读者所接受,无法实现其作品的价值。同时,读者的期待视野因受历史、社会、时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无法突破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学作品价值的实现。由此可见,文学的发展,应是创作者与接受者共同推动的结果。 摘自:佘丹清《从读者期待视野看残雪及其创作》,载《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A.
本篇文章作者与童庆炳关于“期待视野”的界定及层次划分的观点是一致的
B.
本篇文章可视为作者将童庆炳“期待视野”与“期待遇挫”理论运用于残雪作品的研究与分析,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将基本文学理论观点运用于具体作家作品的文学批评实践
C.
本篇文章第一部分从作品的“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三个层面上,揭示了当代读者在阅读残雪小说时遇到的“完全受挫”,进而难以被当代读者接受
D.
本篇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通过残雪作品在国外的“礼遇”,批评了国内作者无视其作品的创新价值
E.
童庆炳将期待视野分为个人性期待视野与集体性期待视野。根据童庆炳的观点,本文所提到的阅读残雪作品陷入完全受挫的期待视野是一种集体性期待视野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
刷刷题刷刷变学霸
举一反三

【单选题】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后生。项羽背水一战大获全胜,而同样是这句话,马谡把蜀军军营扎在山上却痛失街亭,性命不保。可见( )。

A.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B.
应当因时因地具体地理解兵法的意思,而不是生搬硬套
C.
战场胜负是难以预料的
D.
实践高于理论,项羽比马谡更具有实战指挥能力

【单选题】哪本书不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写过的( )

A.
《百年孤独》
B.
《霍乱时期的爱情》
C.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D.
《痛苦回忆录》

【多选题】关于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一下论述正确的是()

A.
从长远看,艺术价值决定市场价值
B.
市场价值受到除艺术价值之外很多因素影响
C.
市场价值与艺术价值在任何情况下,一定成正比
D.
市场价值决定艺术价值

【单选题】《孙子兵法》中说“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观点表明( )

A.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
B.
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
C.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