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刷刷题
下载APP
【简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邪正辨 曾巩 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曰:考其实焉尔。言者曰:“某正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正也,犹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邪人亦然。必本其情者为之,迹未可以必信也。 迹之未可以信者,有无之,有似之,有构之者也。以正人焉,俟之勿疑之也,有间之必辨焉,不阴受之也。以邪人焉,处之勿迩之也,有助之必辨焉,不阴受之也。审邪正之术循是也,不失矣。 抑未尽于是也。孰谓未尽?任与责之之谓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以天下之事考之,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邪者曰:“已治矣。”则思曰:我之天下未治也。正者曰:“用是策可以治。”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见可以治焉,安得不用其策邪?邪者曰:“彼策也,不可用。”则思曰:我考之可用也,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不戾于其始也,有赏,戾则有咎,未至于其终而质其效,赏与咎无所委焉。不苟然而易也,任与责之之术如是也。 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考之其实尔,此之谓也。不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岂异焉?不此之尚而已。言者曰:“某正人也,某邪人也。”因亦曰“某正人也,某邪人也”,于其言与行则未之考也。苟考焉,则亦其迹而已矣,或无之,或似与构之者也,于其情则未之考也。以正人俟之,或疑焉,有间之者则阴受之,不之辨也; 以邪人处之,或迩焉,有助之者则阴受之,不之辨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邪者曰:“已治也。”邪者胜正者十常。以天下之事考之耶?则未尝也。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则必置之。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则未尝也,其于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夫然, 正与邪两尊焉,一日而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 或曰:“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曰:子之言不可以考其实者,不以大贤之为贤,大佞之为佞,或无其迹欤?吾固言之也,无其迹则孰由而知之欤?必也本其情之谓也。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然则子之言者,恶其迹之难知也。 吾云尔者,以其情而知之也,其意易者鲜矣。 (选自《曾巩诗文选译》,祝尚书译注,巴蜀书社出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间之必辨焉间:离间 B.不戾于其始也戾:妨害 C.赏与咎无所委焉委:依据 D.则必置之置:放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邪者之为邪欤②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B.①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②木欣欣以向荣 C.①不苟然而易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①则未尝也②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A.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B.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C.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D.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迹之未可以信者,有无之,有似之,有构之者也。(3分) 译文: (2)以邪人处之,或迩焉,有助之者则阴受之,不之辨也。(5分) 译文: (3)正与邪两尊焉,一日而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
刷刷题刷刷变学霸
举一反三

【简答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速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使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逮奉圣朝——逮:及、至。
B.
臣以供养无主——主:主人。
C.
寻蒙国恩——寻:不久。
D.
则刘病日笃——笃:病沉重。 2.把文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猥以微贱,当侍东官,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口口称臣,却不愿去做臣。作者是怎样陈述自己的愿望的?简要写写作者在这段文字中的“陈情”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