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刷刷题APP > 遣兴
"遣兴"相关考试题目
1.
中国士大夫、文人画家,以茶会友,以茶论文,以茶抒怀遣兴,茶与墨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茶墨俱香”的典故与下列哪位文人有关?()
2.
南唐词的宗旨是“娱宾遣兴”。( )
3.
袁枚在《遣兴》中写道:“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诗中的“初笄”是指女子加笄成年,请问古时女子多少岁开始加笄?
4.
苏辙被贬黄州遇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的遣兴之作是《寒食帖》。
5.
“遣兴抒怀”和“墨戏”
6.
远香堂取意于周敦颐《()》中“香远益清”的名句。中国文人崇尚清雅,洁身自好,以荷写意,以荷遣兴,“与荷同洁”是文人对自己品行的写照。
7.
(6)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中最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作者醉憨神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测试判断题】袁枚在《遣兴》中写道:“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诗中的“初笄”是指女子加笄成年,古时女子15岁开始加笄。
9.
中国士大夫、文人画家,以茶会友,以茶论文,以茶抒怀遣兴,茶与墨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茶墨俱香”的典故与下列哪位文人有关?()
10.
默写《西江月 遣兴》全文
11.
中国士大夫、文人画家,以茶会友,以茶论文,以茶抒怀遣兴,茶与墨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茶墨俱香”的典故与下列哪位文人有关?()
12.
苏辙被贬黄州遇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的遣兴之作是《寒食帖》。()
13.
词体在产生之初最主要的功能是娱宾遣兴。( )
14.
园林是文人雅集的上佳场所,传统的文人雅集,其主要形式是游山玩水、诗酒唱和、书画遣兴和_。
15.
南唐词的宗旨是"娱宾遣兴"。
16.
《寒食帖》是苏辙被贬黄州遇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的遣兴之作
17.
南唐词人中突破传统,使词由花前月下娱宾遣兴的应歌之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独立抒情文体,开文人抒情词的先河的是( )
18.
《寒食帖》是苏辙被贬黄州遇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的遣兴之作.
19.
写出《西江月・遣兴》(宋・辛弃疾)原文及其释义。
20.
中国士大夫、文人画家,以茶会友,以茶论文,以茶抒怀遣兴,茶与墨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茶墨俱香”的典故与下列哪位文人有关?( ▲ )
21.
打破晚唐五代“花间”以艳为主的窠臼、使文人词从音乐的附庸变为遣兴抒怀的工具的词人是柳永。
22.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中的“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化用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文辞?
23.
南唐词人中突破传统,使词由花前月下娱宾遣兴的应歌之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独立抒情文体,开文人抒情词的先河的是()。
24.
苏轼词“以笔代剑”,抒英雄之怀、言壮士之志,决非一般娱情遣兴的“歌词”。
25.
袁枚在《遣兴》中写道:“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诗中的“初笄”是指女子加笄成年,请问古时女子多少岁开始加笄?
26.
中国士大夫、文人画家,以茶会友,以茶论文,以茶抒怀遣兴,茶与墨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茶墨俱香”的典故与下列哪位文人有关?()
27.
辛弃疾在《西江月·遣兴》中说“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表达了何种心情?
28.
远香堂取意于周敦颐《()》中“香远益清”的名句。中国文人崇尚清雅,洁身自好,以荷写意,以荷遣兴,“与荷同洁”是文人对自己品行的写照。
29.
苏辙被贬黄州遇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的遣兴之作是《寒食帖》。()
30.
()是苏轼寒食节的遣兴诗,写的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没有荒率之笔。
31.
[名词解释] “遣兴抒怀”和“墨戏”
32.
《寒食帖》是苏辙被贬黄州遇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的遣兴之作.
33.
文人画家,以茶会友,以茶论文,以茶抒怀遣兴,茶与墨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茶墨俱香”的典故与下列哪位文人有关?( )
34.
中国士大夫、文人画家,以茶会友,以茶论文,以茶抒怀遣兴,茶与墨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茶墨俱香”的典故与下列哪位文人有关?
35.
《寒食帖》是苏辙被贬黄州遇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的遣兴之作.
36.
写出《西江月·遣兴》(宋·辛弃疾)原文及其释义。
37.
中国士大夫、文人画家,以茶会友,以茶论文,以茶抒怀遣兴,茶与墨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茶墨俱香”的典故与下列哪位文人有关?
38.
南唐词的宗旨是"娱宾遣兴"。
39.
《西江月·遣兴》用到的散文化表现手法包括:
40.
中国士大夫、文人画家,以茶会友,以茶论文,以茶抒怀遣兴,茶与墨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茶墨俱香”的典故与下列哪位文人有关?()
41.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42.
中国士大夫、文人画家,以茶会友,以茶论文,以茶抒怀遣兴,茶与墨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茶墨俱香”的典故与下列哪位文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