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刷刷题APP > 弗里德里希
"弗里德里希"相关考试题目
1.
试论述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与亚当.斯密思想的共性。
2.
弗里德里希·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谈到人身上的三种冲动,其中___是自由的同一语,能消弭感性与理性、物质与形式的对立,从而使现代人克服分裂状态。
3.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在以下哪本书中认为,福利国家制度导致国家权力你过度膨胀,侵害公民自由和人权?
4.
材料一: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不可能。 ——马克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统治末年,普鲁士岁入700万塔勒(货币单位),其中的600万塔勒被他用在了军队上。……他终生坚信这样的信条:“朕乃国王,故可为所欲为。”……普鲁士是他的私人财产,要按照...
5.
材料一: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不可能。 ——马克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统治末年,普鲁士岁入700万塔勒(货币单位),其中的600万塔勒被他用在了军队上。……他终生坚信这样的信条:“朕乃国王,故可为所欲为。”……普鲁士是他的私人财产,要按照他的...
6.
【名词解释】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经济)
7.
试论述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与亚当.斯密思想的共性。
8.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 Wilhelm FriedrichHegel,常缩写为G. W. F.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数学的主要观点是()。
9.
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梅尼克于1946年写出了《德国的浩劫》,对纳粹主义出现作了初步剖析。“后来灾难的种子根本上就植根于此前的历史之中,绝非现代史上的偶然现象。”作者所要表达的原因是 [ ]
10.
以下哪项不属于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所讲的生产力包括的内容()
11.
弗里德里希的绘画作品《海上月升》构图单调,色彩灰暗,因此,诗人歌德曾以开玩笑的口吻称弗里德里希是()。
12.
【名词解释】哈耶克,弗里德里希·A·冯
13.
1231年,弗里德里希二世授予()正式资格
14.
史学家弗里德里希·梅尼克认为:德国再次挑起世界大战有其内在的人文因素,犹如“灾难的种子”。这个“种子”指的是 [ ]
15.
()是弗里德里希艺术成熟期的作品。
16.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著作。()
17.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罗曼·罗兰传 斯蒂芬·茨威格 罗曼·罗兰生于1866年1月29日,父亲是公证人,是城里德高望重的绅士;母亲虔诚端庄,自从她的一个小女儿夭亡之后,就笼罩在一种淡淡的哀愁中,而把所有的心思都花费在照顾柔弱的儿子和他的另一个妹妹身上。罗曼·罗兰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是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斗士的精神和信仰,而母亲带给他的是来自波尔罗亚尔女隐修院的探索...
18.
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梅尼克于1946年写出了《德国的浩劫》一书,对纳粹主义的出现作了初步剖析。“后来灾难的种子根本上就植根于此前的历史之中,绝非现代史上的偶然现象。”据此分析纳粹主义产生的原因是
19.
伊曼努尔·康德、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尤尔根·哈贝马斯、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布莱兹·帕斯卡都是德意志哲学家。( )
20.
【名词解释】弗里德里希· 冯· 哈耶克
21.
迈克尔林德认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会反对下列哪些对象?( )
22.
以下哪项不属于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所讲的生产力包括的内容()
23.
德国经济学家、历史学派先驱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其代表作()中分析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4.
2.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消灭麻雀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25.
《共产主义宣言》是卡尔 ·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诞生的重要标志。( )
26.
政治哲学家和经济学者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曾说:“科学走过了头,自由将无容身之地。”同理,智能越过了界,人性将无处安身。如何保证人工智能不越界?根据广义哥德尔定理,我们不是不相信智能技术,我们只是不相信智能技术背后的人类。因此,人工智能的合法合规,必须依靠人类本身的文明和法制保证,智能科技只能起辅助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法务工作者。将来,或许罪犯会非常少,...
27.
【名词解释】弗里德里希斯
28.
182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沃勒合成了()
29.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认为生产力与财富本身相比,下列哪个更重要?( )
30.
试论述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与亚当·斯密思想的共性。
3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统治末年,普鲁士岁入700 万塔勒(货币单位),其中的600 万塔勒被他用在了军队上。……他终生坚信这样的信条:“朕乃国王,故可为所欲为。” ……普鲁士是他的私人财产,要按照他的意旨来管理…… ——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2: 英国:维多利亚18岁成为立宪君主,女王学会了如何心平气和地与首相共事,尊重政府的决策,哪怕她从心...
32.
(2011年3月洛阳市统考35题)德国著名画家弗里德里希(1774—1840)认为:“美术家不仅应当描绘眼前所见之物,而且应描绘心中所见之物”,他迷恋于那些所谓“诗意盎然的景象”,如荒原、古寺、落日、月夜、森林等,这一切构成了他笔下具有象征意味和感情色彩的绘画世界。下图为其作品《孤独的树》。结合材料信息及作品风格,可知该作品属于( )
33.
试论述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与亚当.斯密思想的共性。
34.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伊曼努尔·康德、约翰·洛克都是德国的著名哲学家。( )
35.
18世纪中叶,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大力加强专制统治的同时,改进司法制度,放松新闻检查,禁止驱逐农民。这反映他受到了哪位思想家的影响?
36.
【名词解释】维塞尔、弗里德里希·冯
37.
(14分)1773年,伊莱尔·罗埃尔(Hilaire Rouelle)发现尿素。1828年,弗里德里希·维勒首次使用无机物质氰酸钾[KCNO]与硫酸铵人工合成了尿素[CO(NH 2 ) 2 ]。 (1)维勒合成尿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工业上尿素是由CO 2 和NH 3 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其反应方程式为 当氨碳比 的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 ①A点速率v 逆 (CO 2 ) 点速...
38.
德国浪漫主义美术代表人物弗里德里希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39.
1841年,德国思想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了一个“抽梯子”的观点。他说:“任何国家,如果依靠保护关税与海运限制政策,在工业与海运事业上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发展,因此在自由竞争下已经再没有别的国家同它相抗,当这个时候,代它设想,最聪明的办法莫过于把它爬上高枝时所用的梯子扔掉。”李斯特旨在( )
40.
《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的作者是()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
41.
弗里德里希二世请哪位哲学家作为普鲁士的国师?
42.
以下哪项不属于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所讲的生产力包括的内容:
43.
材料一: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不可能。 ——马克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统治末年,普鲁士岁入700万塔勒(货币单位),其中的600万塔勒被他用在了军队上。……他终生坚信这样的信条:“朕乃国王,故可为所欲为。”……普鲁士是他的私人财产,要按照...
44.
德国当代剧作家弗里德里希.赫勃尔为“独白”作了最精辟的定义——独白,是纯粹的的呼吸( )。
4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廑等 《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统治末年,普鲁士岁入700 万塔勒(货币单位),其中的600 万塔勒被他用在了军队上。……他终生坚信这样的信条:“朕乃国王,故可为所欲为。” ……普鲁士是他的私人财...
46.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对亚当·斯密的学说持支持态度。( )
4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12 分 ) 材料 弗里德里希 ·席勒 ( 1759 — 1805 ) ,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市民家庭,自幼对诗歌、戏剧有浓厚兴趣。 1782 年,席勒的戏剧《强盗》在曼海姆首演,剧中主人公卡尔不满于专制与割据并存的社会现状,追求自由,挑战秩序,引起强烈反响。 1784 年,席勒筹办杂志《茱茵塔莉亚》,提出 “把舞台当作道德讲坛”,主张建立民族文化,培养品格完善、境界崇...
48.
德国著名画家弗里德里希(1774~1840)认为:“美术家不仅应当描绘眼前所见之物,而且应描绘心中所见之物。”他迷恋于那些所谓“诗意盎然的景象”,如荒原、古寺、落日、月夜、森林等,这一切构成了他笔下具有象征意味和感情色彩的绘画世界。如图为其作品《孤独的树》。结合材料信息及作品风格,可知该作品属于 [ ]
49.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是()作曲家。
50.
弗里德里希·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谈到人身上的三种冲动,其中___是自由的同一语,能消弭感性与理性、物质与形式的对立,从而使现代人克服分裂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