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刷刷题APP > 明儒
"明儒"相关考试题目
1.
宋明理学,是有区别汉代以来的章句训诂、倡导性命义理的新儒学,它表明儒道佛三家的完全分流,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一个新阶段。 ( )
2.
中唐以后出现的新经学,表明儒学已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3.
以周进、范进的故事为例,分析说明《儒林外史》是如何揭露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士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的?
4.
父子相隐的故事说明儒家不讲原则
5.
分析说明《儒林外史》是如何揭露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士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的?
6.
宋明儒者皆有“出入释老”之经历,正因为出入佛老,才能真正体会到儒佛思想质异同,使儒学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促使了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这体现了()
7.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8.
自孔子始直至宋明,儒家思想一贯主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使其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
9.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10.
对死亡不是直呼其名,而是对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和不同信仰人的死亡创造出种种不同的称谓,来回避“死亡”概念和美化“死亡”概念。这表明儒家文化对死亡认识的( )维度或特征。
11.
【名词解释】明儒心学
12.
与春秋战国相比,儒学从西汉到南宋的发展历程表明,儒学的主要发展趋势是( )
13.
以周进、范进的故事为例,分析说明《儒林外史》是如何揭露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士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的?
14.
阳明临终有云:‘此心光明’,宋儒中亦有预知时至,谈笑坐逝者,按宋明儒对于佛法,阴取阳拒,若在佛教言,岂非谤佛谤法?然其临终所现瑞相,又与高僧大德无异,此应如何解释?
15.
阳明临终有云:‘此心光明’,宋儒中亦有预知时至,谈笑坐逝者,按宋明儒对于佛法,阴取阳拒,若在佛教言,岂非谤佛谤法?然其临终所现瑞相,又与高僧大德无异,此应如何解释?
16.
以下属于王阳明儒学思想的有( )。
17.
分析说明《儒林外史》是如何揭露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士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的?
18.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19.
中唐以后出现的新经学,表明儒学已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C. 部分对D. 部分错
20.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
21.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22.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煮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
23.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24.
【名词解释】金明儒
25.
【名词解释】赫明儒
26.
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27.
以下關於《明儒學案》的說法,錯誤的是:
28.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