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刷刷题
下载APP
辨证论治题库
辨证论治题库 - 刷刷题
题数
90
考试分类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辨证论治
售价
¥10
收藏
分享
去刷题
章节目录
简介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辨证论治
...更多
题目预览
【简答题】
[1/90]病例摘要:王某,女,58岁,已婚,工人。患者3个月前因工作原因出现入睡困难,需1~2小时入睡,服用养心安神药物可有所改善。近2周上述症状加重,遂前来就...
参考答案:

主诉:入睡困难3个月,加重2周。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入睡困难3个月,加重2周,诊断为不寐。水湿痰饮内停,痰郁化热,痰热上扰,而见寐差梦多;痰阻中焦,脾虚运化失职,故见胸闷、纳差、呕恶;痰浊上扰清窍,而见头昏不适。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扰之象。综上,辨证为痰热扰心证。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不寐与健忘相鉴别。不寐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相关,病因可虚实夹杂。健忘则是记忆力减退,遇事易忘的一种病证,其病位在脑,与心脾肾虚损、气血阴精不足有关,亦可因痰浊上扰、瘀血阻络所致。健忘可合并失眠,亦可伴发多寐。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不寐中医证候诊断:痰热扰心证
中医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方剂:黄连温胆汤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参考解析:
【简答题】
[2/90]病例摘要:吕某,男,59岁,已婚,退休。患者10余年前出现失眠,入睡差,睡后易惊醒,甚则彻夜难眠,需长期服用舒乐安定等药物。近期增量服用舒乐安定睡眠亦...
参考答案:

主诉:失眠10余年。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失眠10余年,诊断为不寐。患者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旺,故见失眠心烦;肾津亏耗,髓海失养,而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虚火内灼,逼津外泄,而见盗汗,津伤明显则见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象。辨证为心肾不交证。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不寐与健忘相鉴别。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相关,病因可虚实夹杂。健忘则是记忆力减退,遇事易忘的一种病证,其病位在脑,与心脾肾虚损、气血阴精不足有关,亦可因痰浊上扰、瘀血阻络所致。健忘可合并失眠,亦可伴发多寐。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不寐中医证候诊断:心肾不交证
中医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方剂: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参考解析:
【简答题】
[3/90]病例摘要:宋某,男,42岁,农民。2012年7月28日就诊。昨日夜间感寒后突发腹泻,色黄如水,腹痛肠鸣,至上午已十余次,周身酸痛,肢体沉困,胸脘痞闷,...
参考答案:

主诉:腹泻1天。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以大便清稀,排便次数增多为主症,故诊断为泄泻。时值长夏,暑湿挟寒,客于胃肠,则病泄泻。邪客胃肠,传导失司,湿滞混杂而下,大便溏稀,色黄如水,次数频多,腹痛肠鸣;胃纳失司,升降不利则胸脘痞闷,不能纳谷;寒湿伤人,阳气不展,则周身酸痛,肢沉体困;舌苔白,脉濡缓均为寒湿内盛之征。故辨证为寒湿内盛证。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泄泻与痢疾的鉴别: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或伴见腹痛肠鸣。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泄泻中医证候诊断:寒湿内盛证
中医治法:散寒化湿
方剂:藿香正气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参考解析:
【简答题】
[4/90]王某,男,52岁,已婚,司机。2006年8月12日初诊。患者近两年时有腹痛发作,伴里急后重,大便干稀不调,脘腹胀满,时有便中带血,曾于私人诊所就诊,诊...
参考答案:

患者姓名:王某性别:男年龄:52岁职业:司机婚况:已婚主诉:反复腹痛便血2年,加重伴反复低热1个月。现病史:患者近两年时有腹痛发作,伴里急后重,大便干稀不调,脘腹胀满,时有便中带血,曾于私人诊所就诊,诊为痔疮,后未再治疗,一月前出现反复低热,37.8℃左右,伴肛门灼热感,黏液脓血便。现发热、腹胀、纳差、大便挟黏液脓血,排便时肛门灼热感。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既往体健,平素喜食辛辣,嗜酒。体格检查:T37.6℃,P82次/分,R18次/分,BP130/70mmHg。一般情况:神色:无异常;形态:无异常;语声:无异常;气息:无异常;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颈项:无异常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腹部(肝、脾):无异常二阴、脊柱四肢:直肠指检可触及肿块,质韧,固定,表面凹凸不平,指套染血神经系统:无异常辅助检查:大便常规+潜血:白细胞(+),红细胞(++),潜血(++++)。肿块组织活检提示:直肠癌。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体内肿物,表面凹凸不平,当诊为癌病,大肠内肿物伴里急后重,大便于稀不调,脘腹胀满,当为大肠癌,发热,腹胀,纳差,大便挟黏液脓血,排便时肛门灼热感,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当为湿热郁毒。湿热毒邪蕴结肠道,气血阻滞,肠道升降失司,湿热蕴蒸,气机不畅,脂络受损,病位在肠。病性属实属热。中医病证鉴别:本病需与痢疾鉴别,两者均有腹痛,大便脓血。但痢疾还可见泄后痛减,无大便变形,无肠道、腹部肿块等可资鉴别。西医诊断依据:1.反复腹痛便血2年,加重伴反复低热1个月2.直肠指检可触及肿块,质韧,固定,表面凹凸不平,指套染血3.辅助检查:大便常规+潜血:白细胞(+),红细胞(++),潜血(++++)4.肿块组织活检提示:直肠癌。西医鉴别诊断:痔疮质地较为柔软,表面多较为光滑,大便表面带血,不合并感染时无脓血便,组织活检无肿瘤细胞。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癌病(大肠癌)中医证型诊断:湿热蕴毒西医诊断:大肠癌中医治法:清热燥湿,化瘀解毒方剂:白头翁汤加味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白头翁15g秦皮10g黄连10g黄柏10g木香10g槟榔10g大腹皮15g当归20g赤芍15g虎杖15g败酱草10g马齿苋15g藿香9g佩兰12g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避免刺激食物,戒酒。2.对症治疗控制合并感染,对症支持。3.手术治疗根据病理类型,瘤体大小,瘤体位置,有无转移选择手术方式,制定放化疗治疗方案。

参考解析:
【简答题】
[5/90]病例摘要:王某,女,48岁,农民。2001年8月5日初诊。3月前由于劳累过度,而自觉全身乏力,逐渐出现目黄、身黄、小便黄,曾在当地医院检查,诊为"慢性...
参考答案:

主诉:目黄、身黄、尿黄3个月余。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症,故诊断为黄疸。素有"慢性胃炎"而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寒湿阻滞,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外溢而发黄。寒、湿俱属阴邪,故虽黄而晦暗;寒湿阻遏脾胃,胃纳脾运失职,故脘闷腹胀、食欲减退;水湿浸渍肠间,故大便溏薄;脾司肌肉四肢,脾阳不振,故神疲体倦、畏寒肢冷;寒湿上泛,浸淫于舌,而见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濡缓,主寒湿。故属阴黄中的寒湿阻遏证。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黄疸与萎黄的鉴别:萎黄与黄疸皆有肌肤发黄的临床表现,均有气血不足的相似病机。但萎黄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黄疸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黄疸中医证候诊断:阴黄--寒湿阻遏
中医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方剂:茵陈术附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参考解析:
【简答题】
[6/90]病例摘要:何某,女,46岁。1991年7月22日初诊。6天前,与同事发生争执,出现右上腹及胁肋部阵阵疼痛,牵及右背及肩胛,入某医院就诊,西医诊断为胆囊...
参考答案:

主诉:右上腹及胁肋部疼痛6天。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右上腹及胁肋痛为主症,故诊为胁痛。情志抑郁,肝失条达,脉络不和,故胁肋胀痛;气本无形,情志变化最易影响气机,故疼痛每因喜怒而增减,且走窜不定;气机阻滞于胸则胸闷,犯及于胃则脘痞食少、嗳气频作;肝欲条达以疏之,故善太息;苔薄,脉弦是为肝郁之象。辨证为肝郁气滞证。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胁痛与胃痛的鉴别:胃痛与胁痛均有肝郁气滞的相类病机,但胃痛病位主要在胃,疼痛部位亦以胃脘为主,兼见嗳气频作、嘈杂吞酸等;而胁痛疼痛位于胁肋,兼有口苦、目眩、善太息等。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胁痛中医证候诊断:肝郁气滞证
中医治法:疏肝理气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参考解析:
【简答题】
[7/90]病例摘要:王某,女,53岁,已婚,农民。患者5年前出现双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常于受凉及劳累后加重,休息保暖后缓解,5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1周前患者...
参考答案:

主诉:双膝关节疼痛5年,再发1周。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双膝关节疼痛5年,诊断为痹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痹阻气血,而见关节疼痛、肿胀、酸楚,活动受限;寒湿为阴邪,故疼痛遇寒加重,得温缓解;湿邪困阻脾胃,脾失健运,而见腹胀便溏、纳食不香;舌质淡、苔白腻、脉濡,主寒湿之象。综上所述,辨证为风寒湿痹证。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痹证与痿证的鉴别:痹证是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以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为特点;痿证则在疾病早期即可见到肢体肌肉萎缩,疼痛症状不明显。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痹证-着痹中医证候诊断:风寒湿痹证
中医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剂:薏苡仁汤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参考解析:
【简答题】
[8/90]病例摘要:王某,女,56岁,已婚,干部。患者1月前因家属去世,出现情绪低落,时欲流泪,经家人开导后,症状有所缓解,但易反复。3日前患者情绪低落再次加重...
参考答案:

主诉:情绪低落1个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情绪低落1个月,诊断为郁证。患者情志所伤,肝气郁滞,故情绪低落,喜哭泣;气机不畅,故胸闷;肝络失和,故双胁肋部胀满不适;肝气乘脾,脾失健运,郁而生痰,痰气郁结咽中,而见咽中不适,如有异物;心神不宁,故睡眠欠安;舌淡、苔白腻,脉弦滑,主肝郁脾虚痰阻。综上,辨证为痰气郁结证。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郁证与噎嗝的鉴别:郁证病人可见咽中不适,如有异物,咽之不下,咯之不出,亦称之为"梅核气",须与噎嗝鉴别。噎嗝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吞咽困难的情况日渐加重,伴消瘦,做食道的检查可有异常发现。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郁证中医证候诊断:痰气郁结证
中医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剂:半夏厚朴汤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参考解析:
【简答题】
[9/90]病例摘要:王某,女,32岁,已婚,职员。患者2年前行流产手术后即出现心中悸动不安,伴倦怠乏力,曾行心电图示"频发室上性早搏",间断服用中西药物治疗,仍...
参考答案:

主诉:心悸反复发作2年。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心悸反复发作2年余,诊断为心悸。患者心血不足,不能养心,动则更耗伤气血,故心悸气短,动则加重;气血不能上荣,故面色少华;血虚而神明失养,而夜眠欠安;脾气亏虚则倦怠乏力。舌淡红,脉细弱,亦为气血亏虚之象。辨证为心脾两虚证。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心悸与奔豚的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云:"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可见,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发自少腹,向上冲逆。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候诊断:心脾两虚证
中医治法:补血养血,益气安神
方剂:归脾汤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参考解析:
【简答题】
[10/90]病例摘要:李某,男,66岁,已婚,农民。患者1周前突发右侧肢体力弱及麻木,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经输液及口服药物治疗后,患者右侧肢体力弱有所...
参考答案:

主诉:右侧肢体力弱伴麻木1周。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右侧肢体力弱伴麻木1周,诊断为中风。气虚运血无力,脑脉瘀阻,而见半身不遂及偏身麻木;气虚血少,经脉失养,则面色少华,气短乏力;脾虚不运,则大便溏稀;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为气虚血瘀之象。综上,辨证为气虚血瘀证。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中风与口僻的鉴别:中风与口僻都可出现口眼?斜,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神志障碍;口僻则是以口眼?斜、口角流涎,言语不清为主症,发病早期可伴外感表证或耳背疼痛,无半身不遂及神志障碍等症状。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中风中医证候诊断:气虚血瘀证
中医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方剂:补阳还五汤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参考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