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蛔、排蛔史为蛔虫病的确诊依靠
囊虫病皮下肌腠结节为虫体夹痰夹瘀所致。
患儿已诊断为蛔虫病,且形体壮实,腹胀满,便秘,故在使君子散基础上加大黄、玄明粉通腑驱虫。
有吃涮肉片饮食史,大便中排出绦虫节片,又有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故诊断为绦虫病。
从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分析,患儿主要是脾气不足,运化乏力。归脾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均为补气养血之方;健脾丸、七味白术散有健脾之功,但健脾丸理气和胃,消食助运之力较强,而七味白术散重在健脾止泻,故选健脾丸较其它几方合适。
脐周疼痛突然加剧,呕吐,大便不通,腹部扪及团块,诊断当考虑虫瘕证。驱蛔承气汤与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相比,方中尚有乌梅安蛔止痛;椒目温脏散寒,配使君子、苦楝皮、槟榔驱蛔下虫,故当选此方。
位于小肠内的猪带绦虫妊娠节片如返流进入胃中,虫卵中的六钩蚴孵出,穿过胃壁进入血液,可在人体不同部位再次形成囊虫病,故治疗要求先驱杀绦虫。
蛔虫病的发生主要是进食了被蛔虫卵污染的食物、饮用水所致。素体脾虚,过食生冷肥甘,只是为蛔虫滋生创造条件。
肠蛔虫证,虫踞肠腑,多为实证,部分患儿可兼有脾胃虚弱,如病久迁延不愈,可发展成“蛔疳”。
患儿腹胀明显,当予行气之品。结合舌淡,苔白腻,行气之药不可寒凉,故排除C项。又A项乃疏肝理气,而B项善行腹中之气,且不寒凉,故较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