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距离指人体与他人沟通与交往时双方的空间距离。由于人们的关系不同,人际距离因而不同。公众距离(3.6~7.6m)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事物中的人际距离,此时沟通往往是单向的。社交距离(1.2~3.6m)是彼此认识的人们的交往距离,许多商业交往多发生在这个距离上。个人距离(0.5~1.2m)是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此时,人们说话温柔,接受大量肢体语言信息。亲密距离(0~0.5m)这是亲人、夫妻之间的距离,在此距离上,双方均可感到对方的气味、呼吸、体温等私密性感觉刺激。
社会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班杜拉和沃尔特斯等人发展起来的,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学说。这种理论以刺激-反应的观点为基础,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扩大探讨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人产生某些习得行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通过或加以改变的。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在动机过程中包括外部强化、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在社会学习论中,强调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的作用,用以解释许多社会行为的学习。
社会行为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为,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合作与竞争等。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符号互动论是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理论派别,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源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有学者把符号互动论分为两派,一是芝加哥学派(布鲁默、库利、米德、杜威等),另一是艾奥瓦学派(库恩、威因斯坦等)。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现代的主要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