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刷刷题
下载APP
北宋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题库
北宋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题库 - 刷刷题
题数
28
考试分类
高中历史>北宋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售价
¥5
收藏
分享
去刷题
章节目录
简介
高中历史-北宋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更多
题目预览
【简答题】
[1/28]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nbs...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简答题】
[2/28]对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评价是   [     ] A.弊大于利 ...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简答题】
[3/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   五代方镇益...
参考答案:
(1)藩镇割据问题。特点:从皇帝控制兵权入手,把地方的军、政、财权都收归中央。(2)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外忧是边事,可预防,内患“深可惧”。根本出发点在于巩固皇帝的统治地位。
(3)材料二认为宋初的措施使“天下晏然”,战祸平息;材料四认为宋初的措施使地方兵弱财困,最终导致“靖康之役”溃败。
(4)宋初的措施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由此却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加重了中央财政的负担,而且地方兵弱财困也不利于抵抗辽、西夏的进攻,这些都成为后来北宋社会危机出现的重要因素。
参考解析:
【简答题】
[4/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读书非常广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
参考答案:
(1)北宋中期社会问题严重,时代需要改革家;王安石具备了改革者的素质。
(2)同意甲:青苗法在打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发展等方面对人民有利。
          同意乙:青苗法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变成了变相的苛政。
(3)青苗法作用之我见。
参考解析:
【简答题】
[5/28]阅读下列材料: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
参考答案:
赋税徭役繁重,自然灾害严重,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辽、西夏的威胁,民族矛盾激化。
宋初空前强化中央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局面。“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参考解析:
【简答题】
[6/28]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图片】 杯酒释兵权 材料二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词禄之多,日增月...
参考答案:
官吏增多、财政困难、士兵战斗力弱。有关。正是北宋初期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了北宋中期出现“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最终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参考解析:
【简答题】
[7/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
参考答案:
(1 )北宋中期政府出现冗兵现象以及财政问题十分严重。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军费和官俸 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给辽和西夏岁币。    
(2 )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官僚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威胁宋的统治,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3 )北宋中期发生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中心的王安石变法。
参考解析:
【简答题】
[8/28]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
参考答案:
(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参考解析:
【简答题】
[9/28]北宋的制度变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图片】 (1)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概括北宋初年“旧弊虽防,新弊渐生”的具体表现。____...
参考答案:
(1)旧弊:军阀(藩镇)割据、农民起义。新弊:北宋不断扩充军队数量,军费开支浩大,造成“冗兵”问题。
(2)措施:首先采取“省兵”措施,精简军队;其次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兵法、将兵法等。效果:减少军费开支,战斗力有一定提高。
参考解析:
【简答题】
[10/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
参考答案:
(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3)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
参考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