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刷刷题
下载APP
中国新闻事业史题库
中国新闻事业史题库 - 刷刷题
题数
63
考试分类
中国新闻事业史
售价
¥10
收藏
分享
去刷题
章节目录
简介
中国新闻事业史
...更多
题目预览
【简答题】
[1/63]抗战时期延安创办了哪些报刊?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抗战时期,延安是陕甘宁边区的首府,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也是全国革命新闻事业的中心。抗战前,延安已有《解放》周刊和《新中华报》,抗战开始后,除继续出版《解放》周刊外,又加强了《新中华报》的工作,还创办了许多新的报刊,形成了以党中央机关报为中心的报刊系统。1939年2月7日,《新中华报》改组为党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系统地报道了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的事变和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此外,它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在反击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它的新华社、《解放》周刊共同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为了集中力量创办党的大型机关报《解放日报》,《新中华报》于1941年5月15日终刊。《共产党人》杂志,1939年10月20日,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刊物。《〈共产党人〉发刊词》: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对18年来中国革命经验的系统总结。《八路军军政杂志》,1939年1月15日,八路军总政部,1942年停刊,共39期。《中国工人》,1940年2月7日,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1941年3月停刊,共13期。《中国青年》杂志,1939年4月16日,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1941年3月停刊,共3卷。《中国妇女》,1939年6月,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1941年3月停刊,共2卷。《中国文化》,1940年2月15日,陕甘宁文化协会机关刊物,1941年3月停刊,共15期。毛泽东在创刊号上发表了重要论著《新民主义论》,强调出版报刊应紧密联系群众的革命实践。《边区群众报》,1940年3月25日,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1941年成了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读者称赞它“念着顺口,听着顺耳”,很受群众欢迎。新华社:从1938年起,新华社逐渐在几个大的抗日民主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分社,但仍与地方党报一体。1939年初,党中央决定新华社脱离《新中华报》成立独立的编辑部,从此新华社开始了独立的发展阶段。1941年5月,党中央发出《关于统一各根据地内对外宣传的指示》后,各地方的通讯社都改为新华社的分社,单独与新华社总社建立直接的工作联系。与此同时,新华社内部机构也作了较大的调整,设立了编辑科、通讯科、译电科、油印科。1944年8月成立了英文广播部,9月1日对外播发英文电讯稿,到1945年新华社由抗战开始时的20多人增加到110多人。这样既加强了中央的宣传力量,也加强了党对整个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
参考解析:
【简答题】
[2/63]评述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与意义。
参考答案:

①土改运动中,新华社和解放区的其他报刊、电台立即展开有关土改运动的宣传报道活动。但是,在土改初期,实际工作中一度出现右的倾向,土改宣传报道也犯了不少右倾错误。
②右倾错误的主要是表现是诸多报道的失实。这妨害了土改运动的展开,还损害了人民新闻事业的形象,广大农民对报纸产生了不信任的情绪。对此,自1947年6月起,《晋绥日报》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的右的倾向和存在新闻失实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6月15日,该报整版刊登苏联剧本《前线》中“客里空”的情节。6月18日,该报与新华社晋绥分社联名发表《关于“客里空”检查》,连载4天,将检查的重点指向报社领导人员,提出把肃清“客里空”与检查端正领导作风结合起来。该运动得到中共中央的肯定,并通过新华社的宣传报道,推广到其他地区,新华社为此专门撰文。在其号召下,各个解放区的新闻界自9月起普遍开展了反对“客里空”运动。
③这声由《晋绥日报》发起的解放区新闻战线的反“客里空”运动,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A.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实,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B.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货币,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但是,在该运动中,也存在左的偏向,误伤了一些好人。

参考解析:
【简答题】
[3/63]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参考答案:

《神州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这是于佑任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该报不用光绪年号,而用干支和公元。办了80天,报馆被焚。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重新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自任社长,揭露贪官污吏罪行。于右任被驱逐出租界,该报只办了92天。1909年10月3日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吁”字在沉痛中尤含幽默意味。揭露日本政府企图夺取满洲铁路筑路权进而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该报又发表文章赞扬安的英勇行为,说伊藤之死罪有应得。日本政府串通清政府于11月19日查封《民吁日报》。《民吁日报》被查封近一年,于右任又于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
该报的出版,得到了孙中山的大力支持。中华民国监时政府成立后,它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以及临时政府的各种消息,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互相衔接,故被人们称为“竖三民”。

参考解析:
【简答题】
[4/63]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有哪些重要发展?
参考答案:
国民党“一大”后,统一和加强宣传机构成为国民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共产党员毛泽东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一批共产党员参加了国民党报刊和通讯社工作。正是在共产党员的主持和帮助下,国民党的宣传工作出现了活跃局面。特别是一些由共产党员主持、用国民党名义出版的报刊,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这时的国民党,实际上已经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这一时期,共产党、共青团报刊初步形成网络。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都独立地出版报刊,公开发行。它们一方面加强中央报刊,使之成为革命舆论的领导者及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地方报刊,出现一个初具规模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团报刊网络。工农群众运动的蓬勃开展,是国共合作后在全国出现的新形势。这种形势给面向工人、农民、妇女群众的报刊,带来了新的生机。革命报刊在五卅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军队报刊。
参考解析:
【简答题】
[5/63]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阐述了哪些重要问题?对无产阶级新闻学有何贡献?
参考答案:

1948年3月下旬,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离开陕北赴河北平山,途经晋绥地区。4月2日,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在听取报社工作汇报后作了重要谈话,即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的讲话,对包括《晋绥日报》在内的解放区新闻工作经历的左、右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铺面总结。
毛泽东指出:《晋绥日报》在去年六月以后进行的反对右倾的斗争是完全正确的,后来出现的缺点,主要是‘左’的偏向。总结了反右反‘左’的经验,使头脑清醒起来,你们的工作就会有改进。
毛泽东认为:在我们纠正偏差的时候,应当采取分析的态度,不应当否定一切。
毛泽东在讲话中还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
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呼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毛泽东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的战斗风格。
关于党报工作者学习与修养问题,毛泽东认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要使不懂得变成懂得,就要去做去看,这就是学习。报社的同志应当轮流出去参加一个时期的群众工作,参加一个时期的土地改革工作,这是很必要的。在没有出去参加群众工作的时候,也应当多听多看关于群众运动的材料,并且下功夫研究这些材料。

参考解析:
【简答题】
[6/63]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新闻活动与办报思想。
参考答案:

邹韬奋的新闻活动。
1926年,接编《生活》周刊,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1936年3月,积极筹划出版《永生》周刊,鉴于国民党压迫,由金仲华主编。1936年6月7日,在香港筹备出版了《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同年8月23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从香港迁回上海,改名《生活星期刊》继续出版。1936年11月22日,在“七君子事件”中,邹韬奋被捕狱。
(一)以大众进步和民族解放为目的
(二)主张办报刊要有个性
(三)适合大众需要的文风
第一,“促膝谈心”。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人。
第二,“明显畅快”。使一切初识字半通文的妇女们,孩子们,工友们,农夫们,都能看懂生活日报。
(四)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
第一,言论上的独立精神。
第二,工作上的敬业精神。
第三,读者至上的服务精神。
(五)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
第一,处理好“事业性”与“商业性”的关系。
第二,实行“集体的管理”与“民主的纪律”。
第三,“搞好管理,精打细算,自力更生,永远节约”,也是邹韬奋的一条经验。
第四,主张“为公择人”。

参考解析:
【简答题】
[7/63]评述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等的报刊活动与贡献。
参考答案:

蔡和森:湖南湘乡人,1918年同毛泽东等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向导》的第一任主编,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高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当的纲领和政策。于1925年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到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
瞿秋白: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从1921年初到1922年底,他坚持在苏联采访活动两年,辛勤采写了《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数十篇新闻、通讯,发表在两报上的有五十多篇,他还写了著名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书。瞿秋白在苏俄期间,于192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脱离了与《晨报》、《时事新报》的关系,“五卅”时编辑《热血日报》。是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
恽代英: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报刊宣传活动家。五四运动后在武汉创办工人和补习学校,开设利群书社,编辑《学生周刊》和《武汉星期评论》。1921年参加共产党,1923年当选为团中央委员,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作为《中国青年》的创办者、首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恽代英勤奋写作,精心编辑,还亲自处理读者来信。发表文章百余篇、通信四五十封。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青年》的文风,就是:热情加说理。既洋溢着革命激情,又有求实精神。他一生从事报刊宣传活动16年,主编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10余种,撰发报刊文章500篇,他具有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对早期中共党报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萧楚女:1925年在上海参加团中央工作,担任《中国青年》编辑,主持《新刊批评》专栏。1936年协助毛泽东编《政治周报》,1927年广州“四一五”政变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其文情理交融、分析深刻,感人至深。他还长于论辩,写有著名长篇论著《显微镜下之醒狮派》、《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青年读者称他为“真理的战士”、“革命的煽动家”。

参考解析:
【简答题】
[8/63]延安《解放日报》是怎样进行整风改版的?其成效和意义如何?
参考答案:

《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机关报,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对外大型日报,抗战时期至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内出版的最重要的报纸。《解放日报》是在民族斗争、阶级矛盾殿堂尖锐时期创刊的,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极端困难的时期,一方面日伪对我敌后抗日军民进行残酷的大规模的扫荡,另一方面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封锁包围进攻陕甘宁边区和我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这时,延安和各根据地的物质重要任务也极其困难,不能维持大批报刊出版。因此,当时延安的报刊不能不作相应的调整。
①根据地的报刊发展虽然很迅速,但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面对国际国内极为复杂的斗争形势,还不善于正确地掌握斗争策略,有时甚至在宣传上发生失误:“左”倾观念抬头,违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乱提口号。
②第二次反共设法被击退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威望迅速地提高,同时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人民抗敌斗争和政权建设的经验日益丰富,这也需要一张大型报纸进行长期的多方面的宣传报道。
《解放日报》的第一任社长是博古(秦邦宪),第一任总编辑是杨松。1942年2月初,在延安,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为党的宣传工作特别是新闻界的整风运动指明了方向。3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通知》,这是党报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通知》对党报的性质、任务以及如何办好党报都作了具体的指示,它说“报纸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有力的工具”,“报纸的主体任务就是要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生活。”为了办好报纸,必须加强党对报纸的领导。通知还强调了党报的群众性、战斗性问题。通知发出后,从《解放日报》到各个新闻单位,从延安到各地党报都掀起了整风和检查批判党八股的热潮。他们在痛斥党八股的罪状后,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最前面,1942年3月31日,毛泽东和博古在延安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了有70多人参加的《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从创刊到改版前的10个月中,《解放日报》的宗旨和大方向是正确的,宣传报道上成绩还是主要的,的确是一张无产阶级的党报。但它也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主要表现在国际宣传占了主要版面,对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党的整风运动和群众的生产、斗争的宣传都很不够。改版前的版面安排是:第一、二版主要是国际新闻,第三版是国内新闻,第四版是陕甘宁边区新闻和副刊党八股的四大罪状:一聋(听不到群众的声音),二盲(看不到群众的斗争),三哑(不能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四软(对敌斗争、对内部批评无力)。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除了主要是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人们在思想上还受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的束缚外,另一个原因是报社的编辑、记者多为抗战后参加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国外办报情况和资产阶级办报思想对他们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当时全党对党报的作用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不善于利用报纸去指导、推动各项工作。这些都说明新闻界的整风和《解放日报》的改版是完全必要的,也是非常适时的。改版后,《解放日报》的第一版主要是反映各抗日根据地的要闻版,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
改革后的版面把抗日根据地新闻报道提到了首位,整风运动的宣传成了当时的宣传中心,像农民创造变工队的事变也上了头版头条。经过整风和对报纸的改造,《解放日报》和各地党报面貌大变,具体表现为:
第一,增强了党性、组织性:
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②宣传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③加强党的领导,实行全党办报,在组织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全党办报:各级党委要关心党报,要把帮助与利用党报当做自己经常的重要义务之一,要求每个赏都要经常看报,帮助党报发行和组织党报的通讯工作。实行“全党办报”,实质上就是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加强了党对报纸的领导。
第二,增强了群众性。
①宣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批判“无冕之王”观点。
②反映群众生活,报道劳动模范先进事迹。
③加强通讯员工作、依靠群众办报。
第三,增强了战斗性。
第四,改进了文风。
第五,促进了新闻理论的建设与发展。
①新闻的实质和本源,1943.9.1.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②党报、党的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③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党的教科书。
④确立“全党办报”的方针。
⑤发扬党报的优良作风。

参考解析:
【简答题】
[9/63]什么是“癸丑报灾”?
参考答案: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记,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初的500家少了2/3,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参考解析:
【简答题】
[10/63]简述“五四”时期我国新闻工作的重大改革活动。
参考答案:

(1)开创了自由讨论的风气。新旧思潮的激战;三次著名的论战(问题与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伪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学术、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具体问题的讨论。
(2)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常用述评形式,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是一大创造。《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发表时评,又称杂文,后来发展成常用文体之一。
(3)新文风的出现。《新青年》提倡白话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4)副刊的革新。“四大副刊”。
(5)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头版头条已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专栏增多。重视直接采访报道。

参考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