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淤土是中国半干旱地区平原中的主要土壤,一年一熟,以春播作物为主,生长小麦、玉米、糜谷等。地下水位较浅,水源充沛;因排水条件较差,有次生盐化现象,应注意灌排结合。
分布地区:主要分布于银川、内蒙古后套及辽西平原。
灌淤层可厚达1米以上,一般也可达30~70厘米。土壤剖面上下较均质,底部常见文化遗物。灌淤层下可见被埋藏的古老耕作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因地区不同而异。西辽河平原的灌淤土,质地较粘重,有机质含量约2~4%,盐分含量,一般小于0.3%,不含石膏;河套地区的灌淤土,质地较砂松,有机质含量约1%,含盐量较高。灌淤土以春播作物为主,一年一熟,生长小麦、玉米、糜谷等。利用灌淤土时要注意防止土壤板结和次生盐渍化,巩固和提高土壤的肥力。
灌淤土的主要特征包括:(1)由于经常接受淤积,灌淤土剖面层次分化不明显,而且也不稳定;(2)土壤一般都有强石灰性,富含碳酸钙,且有机质含量较低,灌淤土易板结;(3)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盐渍化现象。
磷质石灰土又称“鸟粪土”,是热带地区发育的一种富含磷素的石灰性土壤。
水稻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通过水耕熟化过程而形成的特殊土壤、是一种人工水成土;它既是栽培水稻生产稻谷的主要生产资料,又是生产劳动的产物。水稻土指发育于各种自然土壤之上、经过人为水耕熟化、淹水种稻而形成的耕作土壤。水稻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它以种植水稻为主,也可种植小麦、棉花、油菜等旱作。水稻土按区域可分为红壤地区水稻土、黄棕壤地区水稻土和北方地区水稻土。
分布地区:水稻土在我国分布很广,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主要分布在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南的平原、河谷之中,尤以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为集中。
主要特征:红壤地区水稻土主要表现为铁、锰的淋溶淀积现象十分强烈;有机质积累作用较明显。水稻土在淹水缺氧的情况下,有机质分解比较缓慢,腐殖质程度高,肥效比较稳长,养分损失较少。稻田淹水以后,pH值往往升高,氧化还原电位降低,从而促进磷酸铁的水解加强,高价铁的磷酸盐还原为低价铁的磷酸盐,铁、硅复合体也被还原。
漠土纲土壤主要包括棕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荒漠土四个方面土类。
纤维作物是指利用其纤维作为工业原料的一类作物。属于这类作物的主要是棉和麻。根据纤维所存在的部位不同,可分为种子纤维,如棉花;韧皮纤维,如大麻,黄麻、苎麻等;叶纤维,如剑麻、蕉麻等。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地壳中岩石受各种作用就会发生变形,形成各种构造如榨皱、断裂。岩石中这种构造叫地质构造。
地下空间的开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营利性的,如商业空间;另一种是非营利性的,如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公用设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