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鲍尔比认为依恋是在婴儿同母亲长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分三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婴儿对母亲的反应有所偏爱;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对母亲明显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重要的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感情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一般产生在母婴之间,不同的儿童可能有不同的依恋方式,同时依恋的性质可随成长而有所变化,如在12个月时是回避型依恋的婴儿,到了18个月可建成安全型依恋模式。缺乏正常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婴儿健康的发展,只有正常的依恋才能促进健康的发展。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分成四个基本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或感觉动作期),见于1~2岁的儿童,这个阶段主要指语言以前的时期,儿童主要从通过感觉动作形式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关系。②前运算思维阶段,见于2~7岁的儿童,即幼儿期阶段,表象或形象思维萌芽于此阶段,在前一阶段发展基础上,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而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现外部活动,这就是表象思维。其思维特点是具有具体形象性。③具体运算思维阶段,见于.7~12岁的儿童,即小学阶段,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皮亚杰认为具体运算思维是在前一阶段很多表象图式融合、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出现了具体运算。
11~12岁青少年常会出现反抗心理,表现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自我意识的高涨是反抗心理的首要原因。
游戏是幼儿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活动形式,因为儿童在游戏中反映了周围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关系,通过游戏,他们能体验着成人的社会活动、社会生活和道德面貌,领会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了自我形象的建立。可见游戏是幼儿认识和促进社会知识发展的一种途径。与此同时,游戏也是促使幼儿身心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在正确组织的阶段活动中,幼儿的认知觉、情感、意志、人格、道德等能获得较快的发展。由于儿童担任游戏中的某些任务,必须努力去完成,他们的动作就更富有目的性和积极性,从而有助于其身体运动器官的发育。
从6~7岁开始,儿童进入学校教育阶段,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而成为儿童的重要活动形式。从小学开始,儿童的思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语言的发展也开始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掌握书面语言。进入小学后自我意识发展比较平缓。儿童阶段,在理解或应用语言的基本过程上,可以表现出一种或多种的异常状态,导致各种学习障碍。因此,此题的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