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刷刷题
下载APP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题库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题库 - 刷刷题
题数
336
考试分类
资格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售价
¥20
收藏
分享
去刷题
章节目录
简介
资格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更多
题目预览
【单选题】
[1/336]根据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的是( )。
A.
力求成功者
B.
避免失败者
C.
自我实现者
D.
追求荣誉者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阿特金森认为,人们在追求成就时存在两种倾向: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冬季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单选题】
[2/336]“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体现的德育过程是( )。
A.
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
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
长期、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D.
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在对学生德育教学中,有着诸多途径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该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

【单选题】
[3/336]在教育的基本要素中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是(  )。
A.
教育者
B.
教育影响
C.
受教育者
D.
教育组织形式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教育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因此本题答案为B。

【单选题】
[4/336]某班在“每月一星”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这样的方法是()。
A.
说服教育法
B.
品德评价法
C.
指导实践法
D.
陶冶教育法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品德评价法包括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操性评定方式。题干中描述的“每月一星”活动,属于品德评价法。

【单选题】
[5/336]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 )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A.
博比特
B.
斯宾塞
C.
杜威
D.
杰克逊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

【单选题】
[6/336]耶克斯和多德森在研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时发现( )。
A.
动机越低,学习效率越高
B.
动机越高,学习效率越高
C.
任务难度不同,其最佳动机强度不同
D.
任务难度不同,其最佳动机强度相同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耶克斯和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学习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果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面临比较困难的任务时,行为效率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单选题】
[7/336]在中学阶段开设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 )。
A.
学科课程
B.
综合课程
C.
活动课程
D.
社会课程
参考答案:
A
参考解析:

在中学阶段开设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

【单选题】
[8/336]初中生晓敏在解决问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分析问题,每步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晓敏的认识方式属于()。
A.
冲动型
B.
直觉型
C.
继时型
D.
同时性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继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同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同时性和继时性不是加工水平的差异而是认知方式的差异。

【单选题】
[9/336]对于如何使天平平衡的问题,小明不仅能考虑把所加的重量拿走,而且能够考虑移动天平的加重的盘子使它靠近支点,也就是使力臂缩短。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考虑把所加的重量拿走,这属于逆向性,能够考虑移动天平的加重的盘子使它靠近支点,也就是使力臂缩短,这属于补偿性。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单选题】
[10/336]反复出现自己不能控制的动作,表现的神经病属于( )。
A.
恐惧症
B.
焦虑症
C.
抑郁症
D.
强迫症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这是强迫症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