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作用主要是降低血胆固醇,也降低血甘油三酯,常见制剂有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氯贝丁酯类制剂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血甘油三酯,也降低血胆固醇,常见制剂有吉非罗齐、非诺贝特、苯扎贝特等。
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防止梗死面积扩大、预防再梗的作用已被公认。近年来,大量临床多中心研究表明钙通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在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早期应用,可防止梗死面积扩大,有助于改善恢复期心肌重构,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改善急、慢性期的预后,降低死亡率。硝酸酯类药物虽在急性期治疗中对缓解心绞痛、改善心功能有一定的作用,但临床多中心研究表明,它对心肌梗死后生存率无明显影响。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大量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明:适当应用硝酸酯类药物、坚持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合理使用p-受体阻滞剂对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生存率有明显益处。尤其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通过扩张血管、抑制醛固酮、改善心室重构等;β受体阻滞剂通过上调或增敏β受体、抑制儿茶酚胺释放、改善心肌顺应性、降低心室率及心肌耗氧、抑制RAAS系统等作用,大大提高了对心力衰竭的远期治疗效果。抗血小板药物虽然不直接作用于心肌,改善心肌功能,但对防止慢性心力衰竭的并发症,特别是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有重要作用,从另一侧面提高了生存率。同时,也有大量临床多中心研究发现,使用钙通道拮抗剂未发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有影响。
β-受体阻滞剂可减轻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毒性作用,使β-受体上调,增加心肌收缩反应性,改善舒张功能;减少心肌细胞的耗氧量,降低心率,防止、减缓或逆转心肌重塑,因此,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临床多中心研究显示,β-受体阻滞剂在扩张型心肌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使用后能显著降低患者的总死亡率、猝死率及心血管事件死亡率。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肺源性心脏病及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发的心力衰竭显然不是β-受体阻滞剂应用的最佳适应证。而冠心病并发心房颤动的患者伴有心力衰竭应首选洋地黄类制剂。
Osler结是在指尖、足趾、大小鱼际肌腱部位存在粉红色有压痛的小结节,临床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Ewart征是指在大量心包积液,左肺受压时,在左肩胛下区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可闻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临床见于渗出性心包炎;肝脏扩张性搏动是由于右心室的收缩搏动通过右心房、下腔静脉传导至肝脏,使其出现扩张性搏动,临床常见于三尖瓣关闭不全;Durozier血管杂音是以听诊器胸件稍加压力于股动脉时闻及的收缩期和舒张期双重吹风样杂音,临床上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Oliver征是在主动脉弓动脉瘤时,由于心脏收缩时瘤体膨大将气管压向后下,所以每随心脏搏动可以触到气管的向下拉动。